
梁文道說,寬容使一個國家強大,也能使得一個人改頭換面地革新

講座吸引眾多學生老師前來觀看
順德城市網消息 “讀書就是針對靈魂的考古。考古是從地表一層層地往下剝,發現底層的東西。讀書都是不斷發現自我的過程,通過層層挖掘,讓自己積淀深厚起來。”昨日(10月9日),共青團順德區委舉辦的“青春講壇走進樂從”在樂從中學開壇,主題是“開卷有益——相約梁文道”。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評論員梁文道的到來讓這場講壇更讓所有人期待。
梁文道并沒有給這個講座定下一個明確的主題,聽起來似乎很散,一梳理卻有一條主線,從英語為何成為國際語言探究到英國的寬容,以自己在臺灣與香港兩個地方讀書的不同感受對比悟出“寬容”的價值,他認為“寬容使一個國家強大,也能使得一個人改頭換面地革新。”梁文道說,這是他從讀書中所獲得的最大啟發。
整個過程,梁文道始終站在舞臺最前面,而非講臺前,時而只手插在口袋,時而用手來配合自己表達的意思,很隨意,這也使得整個過程很輕松。近兩個小時的講座,中途未有一人提前離場。
“聽完梁文道老師講的,似乎打開了另外一扇窗讓自己去看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我想當時他回到香港看到那么多不同的東西時大概也是如此吧!”樂從中學學生小梁聽完講座后表示,啟發很大。
■梁文道精彩語錄
英國因為寬容變得強大
為什么英語能夠成為國際語言?我們每天都在學習英語,是否有想過這個問題?
我們通常會歸納出幾個原因,英國人瘋狂地搞殖民地,占領領土的同時將語言也帶到那個地方,英國經濟很發達,曾經有連續150年GDP領先于全球任何一個國家。可是很多人會忽略掉一個因素,英國的寬容。那時的英國,可以包容任何一個國家的人,不同信仰的、不同民族的人都可以在英國找到容身之所,所以才會出現德國人馬克思到全球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國寫了一本認為資本主義最終會被替代的《資本論》這樣一個現象,也才會有托馬斯潘恩鼓動北美殖民地起來革命成功,重新回到自己祖國英國后,同樣安然無恙地生活的歷史。英國人的寬容可以到這樣一個程度,所以她能聚集最有才華的世界各地的人到那里為她服務。也正因為寬容,所以變得強大。
香港的寬容讓我看到完整的中國
這些歷史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寬容,這與我的讀書經歷也有很大關系。
我很感激香港,剛在香港出生不久我便被帶到了臺灣,一直生活到1983年初中畢業,高中回到香港就讀。回到香港,我才猛然發現,過去的十幾年我是被蒙掉了,我一直看到的中國只是一半的中國,只是臺灣教育灌輸的中國。
香港當時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文化很開放,出版物很多,也很自由,在這里我才發現很多很多書我從來沒有讀過,這些書里所描述的世界原來以前在我腦海里都是一片空白。于是我開始讀《毛選》、《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等等,這些都是在臺灣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的。再后來,讀的范圍越來越廣,發現的世界也越來越廣闊。
正是因為香港的這種寬容,讓我可以看到比較完整的中國,也看到了完整的香港。可以說,在香港,我真正被啟蒙了。
逼著自己理性才可能做出正確判斷
我從來不知道什么叫“正確的引導”,我只是將我的意見表達出來讓大家去參考。最終能引導自己的只有自己,你也是引導不了別人的。擺在面前的或許有很多條路,或許我們并不知道那條是對哪些對錯,我們也會面對不同類型的人不同的事,而不知道如何分辨,但也正是因為這樣,你會不斷通過各種方式逼著自己理性,這才有可能產生正確的判斷。
□海梅 通訊員 余麗萍 (編輯: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