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人容桂
論壇的地點在容桂,但視野卻在全國。頂級的專家陣容,用高端視野縱論鎮域的現在與未來的發展之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劉福垣:
聚二進三加速容桂城市化
人才戰略實際上不是規劃出來的,不能單就人才論人才。人才也不是培養出來的,不是用錢堆出來的,而是在市場競爭中出現的。
這就需要我們加快城市化進程。以容桂為例,還是農業化與工業化一起存在。容桂雖然是一個街道,但它擁有60萬人,相當于內地一個中等城市,這60萬人中,外來人口比例明顯超過當地人口,農村小房子還有很多……要想加速城市化進程,加速容桂空間結構調整,要首先改變這部分人的身份,要使大部分外來人口轉化為本地人口,農村人變城市人,所有人共同享受同等福利待遇。
在產業方面,要聚二進三。在我看來,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以第二產業為基礎的,我們的問題是二產太散了。如果工業區是集中的、產業帶是集中的,就不需要修這么多路了,到時統一搞物流就行了。而發揮了第二產業集聚效應,其它以其為基礎的服務型產業也自然而然會發展起來。在這個大盤子底下,人才會滾滾而來。
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
要樹立改革創新意識
建設現代文明城市,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城市品位升級、生態環境升級、產業結構升級、生活質量升級。要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樹立改革創新、城市品牌、善政均等、民主法治四種意識。
樹立改革創新意識方面,我們需要承認自身不足,正視存在弱點,始終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大膽創新,不斷改革,破除各種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為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生態改善、民生提高注入強大的活動和動力,為建設現代文明城市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善政均等與民主法治意識上,始終把絕大多數市民的利益訴求擺在決策的首位,努力提高發展資源的控制能力和配置能力,在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讓改革開放和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市民;充分尊重和保障市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發揮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共同的精神家園。
南方日報副總編輯黃常開:
區域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競爭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正在朝向縱深發展。
珠三角城鎮謀求城市轉型升級的愿望已經越來越迫切。珠三角眾多城鎮經濟已經完成量的擴張,進入質的提升,但曾經依靠大規模的投入增加和空間擴張推動的經濟增長路徑,如今正遭遇極大瓶頸;部分城鎮已經完成初級城市化進程,處于傳統城鎮向現代城市的轉型,但發展模式粗放、區域產業同構、外向依賴度過高、發展空間有限、社會問題突出、外部競爭增大等等“城市病痛”,也變得前所未有的強烈。
未來,區域、企業的人才競爭,將走向更為激烈的格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的作用將越來越弱,未來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人才優勢之上。區域之間的競爭,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怎樣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先機,創新機制,吸引高素質人才聚集,為經濟轉型和城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支撐將是區域發展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廣州地理研究所所長張虹鷗:
土地利用極限已近在眼前
土地資源制約成為發展的瓶頸。目前,珠三角建設用地快速擴張。珠三角建設用地從1988年的1765平方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6816平方公里,增加了5051平方公里,年增長率達到7.79%。土地開放強度超過世界許多發達地區,土地利用的極限近在眼前,只有通過進一步優化土地資源才能更好促進區域發展。這就需要圍繞實現產業升級、城市轉型和空間優化的目標進行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通過嚴格保護生態用地和基本農田,加快轉變土地開發模式,并弱化鎮村的土地開發,變分散零星的開發為集中連片的開發。再通過轉變新增建設用地使用功能,提高新增建設用地的門檻,控制適度的建筑密度,推動已有建設用地的二次開發即三舊改造。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傅江景:
以產業創新升級為導向建設“智慧城市”
容桂應以產業創新和升級為導向建設智慧容桂。在產業定位上,容桂應建設成為珠三角產業創新升級示范區中國先進制造業品牌聚集地。這就需要容桂提升與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容桂的經濟發展還將有賴于傳統優勢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大力提升優勢產業是容桂產業創新升級的首要戰略重點。另外,培育和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是容桂未來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項重大問題和艱巨任務,也是推動容桂產業升級和實現容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編輯: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