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軼事
異鄉學手藝雪藏30年
為了探訪“草蜢爺爺”的身世,記者幾經周折,找到了老人的弟弟陳武芳,他回憶道,“草蜢爺爺”去世時76歲,他的一生頗為波折,他出生在杏壇馬齊竹基村,祖上都是農民。“草蜢爺爺”從未上過學,在10歲時,家人送他到香港一家蠟燭廠學藝,他所學習的是在蠟燭上雕花做造型等技術。“他的手藝,就是那時候學來的,不過從沒有人教他編草,那門手藝是他后來自己摸索的。”5年后,“草蜢爺爺”學成歸來,卻發現順德人買不起香燭,自己的手藝沒有用武之地,只好在家務農。
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個體經濟嶄露頭角,“草蜢爺爺”想憑手藝賺點外快。剛開始,他制作香燭、蒲扇,閑余之時隨手在基圍邊扯上幾株蒲葉,憑借早年積累的手藝,摸索草藝編織來自娛自樂。
晚年余熱
“草蜢爺爺”六旬得名
“草蜢爺爺”務農數十年,田野中隨處可見的草蜢給了他靈感,于是嘗試用草編織起草蜢來,后來又漸漸地編織了玫瑰、龍、蜻蜓等十來種草藝。這些草藝作品,成本很低廉,基本可以就地取材。“草蜢爺爺”發現,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大人給孩子買玩具和小禮物,不過市場上的手工藝品賣得很貴,普通人家一般消費不起。于是,年過六旬的“草蜢爺爺”便開始挑著擔,奔走于大良、容桂、杏壇和均安等地的鬧市區,做起了家長、學生和情侶們的生意。漸漸地,他的名氣越來越大,人們親切地叫他“草蜢爺爺”。
早在十多年前開始,“草蜢爺爺”每天一大早8點就起床,忙到下午4點左右才收工,勤奮的他擔著蒲草,每次都要花上好幾個小時乘坐公交、步行來到大良、杏壇、容桂等地的鬧市區,一張凳子、一個桶子、一把剪刀和若干草葉便是他的全部,他現做現賣,根本無需吆喝。直到“草蜢爺爺”去世前一年,他還在制作自己的手工藝品。
后繼無人
“草蜢爺爺”沒有收徒
令人惋惜的是,“草蜢爺爺”逝世后,他的后人都沒有繼承他的手藝。陳武芳感慨地說,自己的哥哥雖然不富裕,但并不至于要到六七十歲時還在外面跑生活,他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對草藝的熱愛。
但現實很無奈,“草蜢爺爺”每個手工藝品才賣兩三塊錢,一天最多才賺一百多元,他沒有租任何門面做生意,也沒有收過徒弟。“做這門手藝要花很大耐心,很辛苦,且賺不到什么錢,現在有幾個年輕人愿意做呢?”陳武芳說,“草蜢爺爺”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90年代,那時他一天要趕上百件作品,忙都忙不過來。但在他去世前,生意清淡了不少,是因為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習慣買更貴更復雜的玩具。
民俗專家:反對把文化遺產都市場化
廣東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梁詩裕介紹說,目前,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難點在于,文化部門需要花大量精力進行民間調查,把真正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找出來,不要等到這些藝人逝世了才行動。
梁詩裕認為,對于已沒多少市場的民間手藝,更需要政府對其進行扶持和保護。有一種觀點認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就應將其推向市場,通過市場的檢驗后,能留下來的是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留不下來的就讓其自生自滅。“我個人是很反對這種觀點的,因為很多文化遺產本身已經沒有市場了,但其還是有文化價值在里面。如果統統都市場化,很多優秀的民間文化遺產都會消失殆盡。”
(編輯:若谷)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