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明
一般人都容易將龍艇、龍船、龍舟混為一談。其實,龍艇用老杉木制成,分五橈、三橈、十三橈。一人掌一橈。一般以五橈競賽為多。龍船較大,一般可容20人,大者容60人。龍船多不作競渡,而是在游弋中展示精美的龍頭龍尾、鮮艷的旗幟和熱烈的鑼鼓,也就是所謂“扒斯文龍”。這兩種競賽在順德就統稱為“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其實是古越族人祭奠龍圖騰的一種活動,所謂“南海龍之都會,古時入水采貝者皆繡身面為龍子,使龍以為己類,不吞噬”。人們將刻畫成龍型的獨木舟在河上競渡,自己也裝扮成蛟龍模樣,希望水中蛟龍誤認自己為同類,不來傷害。后來,龍圖騰文化減弱后,文身轉化為衣服文飾,龍舟則成為文身范圍身體以外的擴張。
“龍舟競渡”在祭奠龍圖騰的同時,也是一種古老的消災儀式。在傳統認知中,五月俗稱“惡月”。古人認為,五月端午是陰盛陽衰開始之日,一切不祥和妖魔都從這天出現。于是,人們就希望用小船將這些不祥之物趕快運走,并在你追我趕中逐漸演繹為競渡比賽。至于龍舟競渡與屈原牽上關系,那是隋唐以后的事,唐朝詩人文秀就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可見憑吊屈原與龍舟競渡在唐朝已是眾人皆知的傳說。
以前,大良一帶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初一扒東門(今云路村)、初二扒北門(今北區)、初三扒龍眼(今勒流龍眼村)、初四扒舊寨(今蘇崗舊寨村)、初五扒大良”。不知當年明朝順德才子梁元柱“觀龍舟競渡”時在哪兒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良有個地方“金榜”。據說那一帶村民一直飼養奶牛,他們長期外出采割青草,練就一身好力氣,因此,常常在龍舟競渡中折得桂冠,故有“金榜扒仔”美稱。如今,那兒還有一塊刻著“金榜”二字的石匾。它跟杏壇北水那塊上刻“壓盡群龍”四個大字的石匾、高贊鄉洪圣殿內的“力不及我”木刻一樣,都成為順德人龍舟競渡中技壓群雄的歷史記錄。
順德的彩龍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南宋末年,宋代最后一位皇帝投河自盡后,一宮廷工匠來到大良大洲,他制作的龍鳳船極為華美,他更向人們傳授制作方法。后來,人們將制作的龍鳳船,兩旁安上輪子,輪子帶動龍船游弋在河涌之間,船上藝人“作秋千戲,仿佛《清明上河圖》中所有,尚為太平盛世”,俗稱“大洲龍船”。如今的彩龍,多少還看到當年制作痕跡。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