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鄒建華、見習記者甘坤德) 今日(8月16日),一本由陳村人記錄陳村而成的書籍《陳村記憶》,將在書香節上面世。據悉,這將是順德區第一本以散文形式記錄、講述地方特色的書籍。
昨日,順德城市網記者前往陳村探秘了這本《陳村記憶》。初見時,泛黃封面中夾著淡淡的綠,與這本講求“有韻味地講述陳村”的書籍相得益彰。“順德作家協會系列叢書”、“主編:吳國霖”(編者注:吳國霖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順德作家協會主席)等字樣,顯示了該書在順德將擁有的地位。
翻開書后,70篇文章、32位作者名印于目錄。據悉,雖然主編是吳國霖,但書中的32位作者有28位都是在陳村工作、生活的“陳村人”,也都是陳村文學協會的會員。其中5位則是報名參加了順德城市網采風團陳村行,并寫下文字的團友。
統籌此書內容并在書中發表多篇作品的鄧永娟,是陳村文學協會會長,她說,此書與其他記錄地方特色的書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寫作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傾注了很多情感于文字,并最終以美感十足、情感豐富的散文形式表達,讓人在享受文學的同時,了解陳村的歷史、景色、人文、俗語,也可讓人體會這些文學愛好者在陳村工作、生活的感悟。
鄧永娟說,《陳村記憶》70篇文章描寫了陳村的方方面面,其中描述的歷史、俗語、人文等內容,是很多陳村人所不知的,卻也是非常值得每個陳村人所熟知的。而對于大家都知道的陳村粉、花卉世界等,讀者則可跟隨文中作者發現美的眼光,去重新品位。“一個不懂陳村粉文化的人吃陳村粉,和一個懂陳村粉蘊含的文化的人品陳村粉,肯定是完全兩碼事。”鄧永娟說道。
讓每個土生土長的陳村人,以及來陳村工作、生活的人讀《陳村記憶》后,能了解陳村,并愛上這個美麗的城鎮是鄧永娟以及各作者的共同愿望。鄧永娟說,她從外地來到陳村已18年,打心里喜歡陳村,希望通過《陳村記憶》讓更多人愛上她的第二故鄉。
作家周海宏的《印象陳村》,收錄在《陳村記憶》中,談到創作時她說道:“在陳村認識到很多人,他們有很多的故事,我想把這些人寫出來。”周海宏在學生時就常常向報社投稿,她坦誠的說道:“那時的投稿就是為了掙錢,投某報紙是一次能拿到35元,一個星期的生活費就解決了,最高時一個月能掙到1000多元。現在是有感情了才會去寫。”
★《陳村記憶》誕生記
2010年11月,鄧永娟當選陳村文學協會會長,不久后,鄧永娟在和協會會員們交流中,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想法——出本雜志或書籍。“一直想有一個平臺供會員們交流、展示自我,我為此建了Q群,開了博客圈,但終究是喜歡紙質的東西。”鄧永娟說。
后來,鄧永娟一直為出雜志或書籍而努力,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愿望一直未能實現。
時間來到2012年10月,順德區作家鎮街行活動來到陳村,鄧永娟認識了吳國霖,并與吳國霖交流了她一直以來的愿望。吳國霖了解后表示贊同,并指點稱,如果要想出書,就要出一本有亮點的書,避免“小說、詩歌”等大雜燴,盡力體現自己特色。吳國霖還建議鄧永娟等人就寫陳村的歷史、人文等內容。
后來,陳村文學協會上下一心,不到一年時間,在陳村政府、吳國霖等支持下,完成了《陳村記憶》。
★《陳村記憶》內容“曝光”
1、來自湛江,在陳村已10多年的周海宏在書中發表《印象陳村》,講述了一個長于種花、種橘家庭,且十分愛花的少女故事,也講述了陳村“近婚”現象,即陳村人娶、嫁的人都離自家很近的現象。
2、鄧永娟書中的《“陳村粽!”“陳村種!”》則講述了“陳村種”這一俗語是如何由貶義演變成包含勤勞、有眼光、踏實肯干等意思的褒義詞。
3、鄒文龍的《俯視騎樓看陳村》講述了陳村民族路的騎樓誕生、毀滅史。其中描寫了當時延綿1公里騎樓的繁華,以及日本將其當作廣州而轟炸的歷史。
4、描寫花農的《羅漢松情緣》,寫的是一個樸實的花農人老心不老,積極進取的人生。
5、《閑不住的熱心人》描寫的是登洲祥哥,在不富裕生活條件下,熱心自購器材,用攝像機記錄村里發生的大小事,例如三八婦女節期間村民們跳舞的場景,最后,他還刻成光碟免費送給片中的主人公。
另外,甘愛聯的《大都祠堂的變遷》、描寫老黨員無私奉獻的《德高望重的老潘》、回憶陳村過去的“拖拉機式公交車”的《陳村的公交車》等都趣味十足。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