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外嫁女回娘家有講究
編者按:順德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這座城市里,建筑、山水、飲食都滲透著濃濃的嶺南氣息,順德的春節更是嶺南文化的多元化的呈現。為此,順德城市網聯合順德本土文化學者李健明,推出春節民俗系列報道《李健明說民俗》,解讀順德的春節民俗。
大年初二,俗稱“開年”,古意為“歲始”。所謂“開年寒盡,正月游春”。或許初一子時與除夕相連,難免仍沾舊歲余緒,因此,作為完整的新歲開始,大年初二得獲此稱。
初二最重要的儀式莫過于祭祀先祖,人們以公雞、臘鴨、燒肉等供奉先祖以示開年。以前,鄉中族內也舉行飲酒禮,人們更舞獅慶賀新歲降臨。
此日,人們正式出門拜年。以前拜訪親友,逢長輩必叩頭,遇平輩可作揖,見晚輩派紅包。拜年禮品大多寓意吉祥而不重貴稀,不外是煎堆、油角、桔子、連根帶須的生菜等,以暗含“吉祥”、“生菜”等意。
不過,更多的善男信女早已在初一入廟拜神,祈求一年順景。清末龍山鰲峰光華廟,“自初一到初十,男女祈禱無虛日,跪拜者填塞廟外”。其他地方,也大略相似。
大年初二另一個重要風俗就是“回娘家”,順德人稱“返外家”。此一“外”字意味深長。因初一日為家人團聚日子,外嫁女子已成夫家人,已為“外人”,因此,有些地方稱出嫁女子回娘家為“作客”正是此意。
作為兒媳婦,大年初一自然要輔助夫家長輩一起祭祀祈福,應對禮節,收拾細屑,照顧老少,更要錘煉和體現女主內的身份與作用,若斷然抽身離家,諸多瑣事,落實無人,于理難合,且易生誤解,而大年初二,一切停當,人神俱安,自然能與夫君一道安心歸寧。不過,按照古禮,“婦入三月,然后祭行”,也即“新娘嫁過來三個月后,方可在祭禮時充當助手”,這在古代,頗為講究。
昔日外嫁女回娘家吃飯大多只能在中午用餐,俗稱“食日晝”,晚上也得返回家中,參與各種祭祀和共進開年飯。畢竟,自己已是夫家女子,逗留過長,夫家難免諸多猜疑,但現在此俗已消殆幾至無蹤。
以前女子回娘家,必帶松糕、煎堆、油角、餅干、糖果,而“松糕”因厚高松軟而能“深表厚意”。因松糕蒸制時間長且需悉心打理,尤其蒸得松軟綿甜更為不易,因此,女子多精心制作,捧出厚綿松透的松糕以表孝心,也顯手藝,畢竟,在昔日,出嫁女廚房手藝是獲得夫家認可的要義,松糕都蒸得如此可口美觀,其他小菜,自然不在話下,而夫家讓兒媳婦專心蒸糕,也顯示她獲得的認可程度,諸多微妙信息,僅從松糕身上,讓父母一睹自明。此外,父母已入暮年,松糕甜軟,更適他們進食,這,或許是另一實在深意所在。不過,出嫁女所帶禮物須以雙數為吉,派送給親戚朋友,鄰里街坊,以系情誼,如今,更是豐儉由人。
女兒回夫家,母親多順手給女兒帶上煎堆、油角、生蔥、慈菇等,以含生氣勃發,子孫連綿,可謂意味深長。
晚上,兒媳婦們都紛紛返回。家中長輩隆重其事地打開米甕,取出大年三十的“迮米甕”的款款珍藏,用于開年飯。此時,又是一番隆重祭祀后,開年飯才拉開帷幕。昔日開年飯菜式頗為講究,如燒肉、豬脷、生菜、蒜頭、青蔥、韭菜、芹菜、發財、蠔豉等,取“紅皮赤壯”、“一本萬利”、“生財有道”、“精打細算”、“聰明上進”、“天長地久”、“勤奮上進”“發財好市”等寓意,可謂一舉多得,樂在其中,人們按長幼次序,舉箸進食,倒也樂其融融。不過,也有不少鄉村圍爐大打邊爐,以作開年。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