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邊祠堂文化一條街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甘昆德) 樂從沙邊村出名了。
今年2月28日,順德樂從沙邊村從全國的農村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也成為了全國村鎮的一個典型。
為什么是沙邊村?昨日(3月2日),順德城市網記者走進了這個經濟并不算發達卻讓人無比向往的村落。
■第一印象
這條村很普通,也很個性
車子沿著325國道行駛,國道兩旁便是盛名已久的中國家具商貿之都的“十里家具長廊”,沙邊村就位于這條長廊的起點。就在快駛出樂從邊界時,車子突然90度轉彎,進入一條河堤,沿著蜿蜒河堤行駛,眼前的風景立即也來了個90度“轉彎”,幾分鐘前還是連綿不絕的恢宏的家具商城,轉換成了綠意盎然、青草綿綿的美村風光。在緩緩的斜坡上,還不時可以見到文體娛樂設施,原來沙邊村將河堤改造成了三個公園,打造了一條村民休閑的綠帶!
住宅區、工業區、農田區合理地分布在沙邊河堤兩側,這是一個典型的順德鄉村,也是一個別具一格的村。不一會,車子過了昆當水閘,下了綠帶斜坡,我們來帶了沙邊村委,“我們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村子,按照著上級黨委政府的精神建設,如果說有令人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村子有很好的歷史人文、民風也很淳樸。”,一到沙邊村委辦公室,在90年代由村民捐獻的實木沙發上坐下,沙邊村黨支部書記何永全就謙虛地對記者說道。
這位家具老板出身的村書記,以順德人慣有的低調、務實接待著來訪者,聽到記者期待能深入了解沙邊的地方歷史沿革后,他立即邀請來了沙邊的“長老”何萬祥。何萬祥從共和國建立后便開始在沙邊村委工作直到退休,曾長期擔任著沙邊村治保會副主任。
說到“全國文明村鎮”,這位兩眼眉梢已半白卻雙眼奕奕有神的70歲老人家突然亢奮起來:“這不是一朝一夕得來的,這是一種沉淀。”
錯落有致的沙邊村民住宅區
■溯源
百年歷史:很開放,也很包容
“從何氏族譜考究,沙邊從朱明王朝洪武年間開村,到現在已經有600多年歷史,因鄰近著順德水道,以前這里就是一片灘涂、沙地,沙邊的村名就是源于在沙地灘涂上開墾得來的意思。”何萬祥果然精通這里的歷史。
他從建村到毛澤東時代的三面紅旗、農業學大寨,一路侃侃說來,聊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今天的全國文明村鎮,何萬祥突然轉換了聲調,變得激動了起來。他說,沙邊“全國文明村鎮”并非一朝一夕得來的,應該是歷史沉淀的綜合,建立在村民開放、包容的思想之上。
開放發展了經濟,包容促進了和諧,兩者交織推動著沙邊走向經濟富庶的文明村鎮。何萬祥回憶起了沙邊“哨子”事件,他說:“沙邊人的思想很開放,還沒有開始改革開發的時候,村里就有生產小組冒著“走資本主義”、被政治批斗的風險,試圖引資引智發展經濟,從廣州引進師傅、設備,生產當時稀缺的‘哨子’,直到被公社以走資本主義叫停。”
1978年改革開放東吹來,原本就有著極強開放思維的沙邊村民,迅速吸引港、澳資本,建立起了一批“三來一補”的企業,何萬祥說道:“這是一段引以為豪的歷史,沙邊村的港澳僑胞非常之多,僅僅是沙邊何氏就有1000多港澳僑胞,現在沙邊村里的人口與分布在海外、港澳的人口基本上是對半分,開放后村里吸引港澳資本、向銀行貸款舉債,沙邊人紛紛開始辦廠,奠定了村經濟的基礎。”
百姓生活:本地外地都是一家人
除了辦家具廠,當時沙邊人還形成了一個觀念,認為“出處不如聚處”,大力發展商貿業,很快就在魚塘上搭棚,建起了樂從最初的家具貿易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沙邊形成了以家具城、沙邊家具木材市場等200多家企業組成的經濟格局,每年的村產值超過2億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
雖然這樣的經濟體量只排在樂從村居的中等水平,但是村民的幸福感卻極強,因為沙邊的經濟惠民治理理念,何永全介紹,沙邊每年集體收入六成以上的投入到了村居福利、公共環境建設上,建立起了完善的醫療、教育保障體系,設置了村福利基金、村助學金等,還替村民購買區醫保、二次醫療保障。
村居發展不僅惠及本地村民,而且也惠及外務工者。沙邊是典型的人口“倒掛”村,本地戶籍只有3000多人,而外來務工人員卻多達13000多人,何永全認為,流動人口是沙邊的經濟企業的支撐者,各種公共服務以及設施建設,都盡量將外務工考慮進去。
以教育為例,沙邊一直沒有將沙邊村幼兒園私有化,是樂從鎮內少有保留村公營的幼兒園,為了本地、外務工子女提供了優質的學前教育服務。現今,沙邊村幼兒園占地2000多平方米,就讀的孩子一半以上是外務工子女。何永全說道:“如果將幼兒園承包出去,村集體收入每年可以多上百萬,現在我們卻是補貼經營,這都是建立在村民包容的基礎上,才能讓各種公共服務均等化,也極大促進了群體間和諧相處,很多人一來沙邊就不愿走了。”
百家共建:古老村莊里的新鮮活力
經過一番的介紹后,村委推薦我們一定要走一走沙邊正在打造的“祠堂文化一條街”,“順德祠堂南海廟”放在沙邊再合適不過了,這里重新修繕過的祠堂就有7間。何永全認為,祠堂是村民協商統一意見的地方,凝聚了村民的信仰,是維系村民情感的紐帶,還是沙邊創新之地。
在村委的帶領下,記者來到“祠堂文化一條街”的沙邊大街,兩旁百年的古榕樹隨處可見,完全是一番水鄉美景。沙邊的祠堂經過創新“復活”,打造成了沙邊青年坊,內設“映趣天階”、“聚緣書閣”等活動場室,成為了青少年的活動中心。
與祠堂活化創新,沙邊還成立了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成立了沙邊黨群先鋒隊員、成立了志愿服務總隊,等等,一系列的創新平臺成長起了后,又以文體活動、才藝晚會、講堂等方式,引領創建村居的文明風尚。沙邊僅僅是村內工青婦每年開展的才藝晚會、體育競技活動就多達20多場次,以此凝聚村民,宣傳文明新風。
另外,沙邊還推陳出新,以“我們的節日”為主題,在各大節日開展文化活動,例如,開展春節賀年食品的制作、端午節包粽子活動、中秋節猜燈謎活動,并舉行“大榕樹故事會”、“大榕樹劇場”、社區導賞員訓練等品牌活動。
生活在沙邊村的鄧燕分芬感受深刻,她認為這些平臺能夠讓村民參與到文明創建之中,談到這幾年創文下來的最大感受,她說道:“經過核心價值觀宣傳后,以前大家都覺得‘公家事’少管,現在都敢站出來了,自覺組織村居各類活動,自覺地維護村居的文明。”
從“祠堂文化一條街”走出來,站在巷口回望,那些青磚、石欄,那悠悠的河涌水,相應成趣,沙邊就是這么令人流連與忘返。
■記者手記
在沙邊,無論是大榕樹下的市場,還是村居的工業區,都顯得井然有序,人們和諧地相處生活。這樣子的情景,在一個經濟高度開放,人口成分復雜的村居,并非一件易事,這背后蘊含著什么樣的力量?一個地方開放、包容的基因,在長達數年的創文中不斷釋放出能量,日積月累,終于綻放了幸福之花。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