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順德區社會創新中心倫教站正式揭牌啟用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張大偉) 對于剛剛過去不久的2015倫教社區服務風采晚會,倫教市民王宏燕仍意猶未盡。這場由倫教各社區組織精心編排、演繹的文化藝術盛會,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各社區組織的魅力和風采也在這場晚會上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示。王宏燕認為,倫教社區組織的“遍地開花”,為社區群眾帶來了快樂,帶來了活力。
在這場精彩的社區服務風采晚會的背后,是倫教社會體制綜合改革扎根社區、不遺余力探索的生動縮影。
社會建設落后于經濟社區,矛盾凸顯
改革開放以來,依賴熟人社會的信任優勢,順德的鄉村工業化發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變遷的迅速劇烈,瓦解了村居原有的熟人社會結構,社會建設落后于經濟建設,順德的社會矛盾凸顯。
“村居群眾和村干部的互動比較單一,都是圍繞著集體收益轉。那時干群矛盾、貧富相輕較突出,每逢開會大家都鬧得很僵,鄰里關系很不好。”倫教市民高紹宗回憶道。
在此背景下,順德啟動了社會體制改革。倫教也不例外,從2012年開始,積極投身于這股改革浪潮中,將有限的資源聚集并扎根在社區,以城鄉社區群眾生活為原點,通過不斷擴大的社區參與,日益完善的社區發展,不斷探索“好社區”的重構之路,自下而上地打造“大社會,好社區”的格局。
“矛盾多了,社區服務不夠,社區穩定遭受沖擊,居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結果就是人心不穩、關系不和。如此一來,社區發展也就無從談起了。”在常教居委會副書記陸少玲看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社區人口大量聚集,各階層相交于此,環境衛生、城市管理、小區糾紛等諸多矛盾日益凸顯。在傳統社區治理的模式下,基本的公共服務缺失導致社區治理和社區建設“隱隱作痛”。
倫教街道農業和社會工作局副局長鄧智泉表示,倫教社改的落腳點之所以選在建設“好社區”的重構之路上,目的是通過社改,從生存保障生計的發展、生活品質的提升等方面,惠及社區廣大人民群眾,真正讓社改接地氣、見實效。
建隊伍、搭平臺,打造社區服務“網絡”
倫教社區創新發展中心
倫教社改的探索從社工隊伍建設開始,再到社改平臺的搭建,延伸到社區營造、社區重構等方面。據了解,2012年倫教天倫萬家群益中心的創立是倫教推進社會體制綜合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該中心由倫教街道農業和社會工作局牽頭,向廣州市北斗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購買社工服務,為轄區內群眾提供家庭支持、長者關懷、青少年成長、殘障幫扶以及義工發展等多項社會公共服務。
“天倫萬家群益中心成立后, 很多街坊都知道了‘社工’、‘姑娘’、‘阿Sir'原來是為他們服務的。中心成立后,我們的服務為街坊解決了很多實際的困難,無論是他們的自身素質或者社區參與度都發生了變化,這是我們最希望看到的。”天倫萬家群益中心相關負責人吳楚儀告訴記者。
2013年,借鑒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先進經驗,選址于倫教鄭敬詒職業技術學校圖書館大樓內的倫教社區發展創新中心成立。該舉措創新性地將原來由政府在社會建設與創新領域大包大攬的事項納入統一平臺上謀劃,打造樞紐型社區建設創新基地,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重構、社區營造和改善社區治理,探索出一條適合倫教社會治理的本土化路徑。
隨著社會改革的推進,倫教的探索也在逐漸深化。倫教以社創中心為社會創新服務的大本營和指揮部,整合前線社工服務中心、各類服務機構和孵化社會組織,搭建起了一整套從倫教社創中心到村居服務點的社會服務綜合體系,充分利用倫教社創中心的資源,培育和孵化社區所需的社會組織,自上而下打造一張“倫教社會服務網”。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