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鑒村也有很多故事
“古樓堡,十三鄉,鄉鄉唔夠二丈長,壽板搭橋渡客商,二月崗頭炮仗響,三歲孩兒走斷腸……”一首民國時期流傳于古鑒鄉的民謠響起,驟然吸引了在場幾百觀眾的目光。
11月26日上午,由大良街道宣傳文體辦公室、古鑒村黨委、古鑒村委會主辦的“鳳城講古之古村古鑒”在古鑒村文化活動中心拉下序幕。
古鑒,為什么叫古鑒?這個位于大良西部的村落,到底埋藏了怎樣的歷史?幾百年來,它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呢?帶著記憶中的碎片,通過專家視頻的解讀+本地叔伯的現場講述+ 歷史文物的展示+生動有趣的傳承+有獎問答+特別嘉賓的推介,在場的觀眾一起探尋古鑒的歷史和人文,一起鑒古知今。
據村中老人回憶,祖輩口口相傳,稱古鑒自古四面環涌,俯瞰全村有如一面鏡子。在《玉篇》(一部按漢字形體分部編排的字書。梁武帝大同九年(543)太學博士顧野王撰)記載:鏡,鑒也。因此,此村取“古鑒”二字為村名。
經查閱歷史資料,古鑒還出現了一批名人,如清代順德城守王昌華等。他們或官函加身,或學有所成,或壽比耆英,或守貞守節,或捐軀赴國難,或為善不甘后人。“哇,原來我們古鑒歷史上都出過名人架”,聽古仔聽得津津有味的何先生如此說道。
那些正在逐漸消失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如何重新煥發出它們本應具有的價值?本次活動,通過對古鑒歷史的一次深情回望,讓年輕一代關注、了解、傳承古鑒村歷史文化內涵,潛移默化地提升了群眾對古鑒的認同感。 (何淑珍)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