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冠祥所藏“火花”。
隨著打火機的普及,越來越多人忘記了火柴的存在,更少有人注意到火柴盒上面精彩的圖案——“火花”。火花是與煙標、郵票、酒標一起在世界上并稱為四大平面印刷藏品,歷來為收藏界人士癡迷。在順德就有這么一位老先生,收藏了整整40多年的火花和煙標,并在近日將這些寶貝無償捐贈給博物館。
2019年8月中旬,順德區博物館接到訊息,周冠祥老先生表示要將收藏40年的一批火花、煙標冊子無償贈予博物館。16日上午及26日上午,順德區博物館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前往火花、煙標收藏家——周冠祥老先生家中拜訪,并接收捐贈的藏品。
周冠祥整理藏品。
周老先生出生于1937年,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收藏火花、郵票及煙標等,并精心整理成冊,至今藏品已達數萬件。其中火花的題材最為豐富多樣,近年來的重大事件如國慶紀念、運動會,乃至香港和澳門回歸等均有收集,另外還有民俗文化、風景名勝、神話故事、宗教文化等題材。
周老先生捐贈的七十多本火花、煙標冊子大多收藏于20世紀80—90年代,均用專用的郵冊分類存放,每本冊子的封面都貼有標簽,標簽上用統一的字體注明了類別,這些帶有年代感的藝術字皆由周老先生親手書寫,更有部分冊子的封面是由老人家自己設計制作,親手裝訂。翻開冊子,一張張火花、煙標仿佛袖珍的歷史畫卷呈現眼前,歷經40年卻沒有絲毫破損蟲蛀,足見老人家所花的精力和心血。
據周老先生介紹,他自小喜好收集各類小報、票據。80年代火花收藏空前活躍,而他也正是這個時候對火花、郵票收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沒有電腦和網絡的年代,藏友們交流收藏信息,主要通過寫信和相互郵寄藏品等方式。為了能及時獲得火花發行、銷售的消息,周老先生訂閱了大量的火花雜志和專刊,更專門購買雜志用以贈送給藏友。當時購買火花、訂購雜志、郵寄信件等花費占了周老先生每月工資的一半以上,他說:“收集藏品就是我的精神寄托,不管它值不值得,它們作為精神財富,豐富了我的人生。”
除了收集火花、煙標和郵票,他還收藏電話卡、撲克圖、清朝地契。
交談中,周老先生向城網君展示了他的部分藏品,在不到7平方米的臥室里,兩組檔案柜及一個七層高的書柜幾乎占據了房間三分之一的面積。書柜里放滿了郵冊,一套套分類整齊排放,每本郵冊均按照類別貼上規格統一、顏色醒目的標簽,簡潔明朗的標簽設計讓郵冊分類一目了然。由于家里存放空間有限,家人不得不把部分藏品轉移到車庫里,結果導致一些藏品發霉受損,讓周老先生心痛不已。
煙標。
如今年事已高,老人家已沒有太多精力打理藏品,再加上受保存條件所限,為免藏品再次受損,周老先生決定挑選出一批較有代表性的火花、煙標、電話卡以及部分以前的舊契約等,無償捐贈予順德區博物館,希望讓這些帶有歷史歲痕、印證社會時代發展的物件以更好的方式留存下來。
火柴曾經是廣大民眾生活的必需品,歷來為政治宣傳和商業廣告所運用的載體。因此,火花上保留了大量的歷史痕跡,堪稱時代的一面鏡子。我國火花收藏始于20世紀初,80年代達至鼎盛,90年代后,隨著一次性打火機的普及,火柴行業走向滑坡,生產的火花亦隨之大量減少,更少有新品、精品面世。順德區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表示,周冠祥先生捐贈的這批珍貴的火花及煙標等藏品,題材多樣品相精美,大大豐富了順德區博物館館藏品類,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現代社會發展歷程當中人們的精神需求,對研究我國現代社會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李積麟)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