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優秀的教師守在三尺講臺前30年的光陰,寫掉了多少支粉筆,送走了多少批學生,回想起來,只言太匆匆。晃過神來,手中教鞭依舊緊握,這緊握的是當年的初心,是對教師行業的熱愛。
近期,城網君采訪了大良街道一批30年教齡的優秀教師,他們教學特色各異,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把教書育人當做值得終其一生去追尋的光,在不同領域各自開花。
給孩子們的童年留下快樂、自信、健康的印記是馮瑞芬不懈的追求。
30年教齡,從童年時的種子說起
“在我讀幼兒園時,一位有著無限本領的老師在我心里種下一顆從教的種子,并逐漸生根、發芽。1990年從師范學校畢業后終于如愿踏上夢寐以求的從教之路。”育才幼兒園兼建設幼兒園園長馮瑞芬講起三十年從教經歷的起點。
1995年7月,不滿24歲的馮瑞芬成為清涼法苑幼兒園園長。面對質疑,她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帶動同事,讓整個團體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一次幼兒園等級評估中,老師們自發爭先準備評估資料。終于,清涼法苑幼兒園在2001年被評為市一級幼兒園并獲得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馮瑞芬說:“讓家長放心的幼兒園要有過硬的教育質量,更要有優質的服務。”她提出“大環境教育”的理念及做法,這讓清涼法苑幼兒園成為當時順德幼兒園大環境創設的示范窗口、順德區教育局接待英國幼教專家訪學的幼兒園之一。2003年,幼兒園面臨生源少、招生出現空班現象等問題,馮瑞芬提出增設2-3歲的托幼一體班,讓孩子受到規范化的早期教育,一學期后,得到了廣大家長一致好評。
像她的老師一樣,給孩子們的童年留下快樂、自信、健康的印記是馮瑞芬不懈的追求。近年來,她著力推進了“漂流課堂”、“快樂陶藝”、“稚趣童墨”、“YCTV小喇叭”、“我們的節日”等課程教學,并成為幼兒的園本課程。
馮瑞芬還積極參與“結對幫扶”工作,先后與近良、古樓、五沙、漕漁、南江等幼兒園“結對”,幫助近良、五沙、古樓幼兒園順利通過省、市一級幼兒園評估驗收。她還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杏壇、勒流多所幼兒園實施幫扶。得益于此,她所任職的幼兒園連續獲評“大良支教先進單位”。
黃月嫦(右)在鑒海小學“繪本屋”展示活動中與大良教育辦領導共讀學生創作的繪本。
30年間,教學、行政兩手抓兩不誤
“為學生的精彩人生奠基就是我堅守教育事業30年的愿景。”鑒海小學校長黃月嫦說,打好基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習慣這些都是義務階段最基本的責任。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未來的孩子面臨的不再是溫飽問題,而應該是如何活得更精彩,更有品質。
因此,黃月嫦2015年擔任鑒海小學校長之后提出以“博學明鑒、海納有為”辦學理念,以培養“豁達明禮、體魄強健、博學多藝的鑒海學子”為育人目標,構建了“琴棋書畫,陽光足球,自主社團”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近年來,重點打造了“足球”、“象棋”兩大特色品牌。
三十幾年前,黃月嫦因為對文學的熱愛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專業。這種熱愛一直貫穿著她整個教學生涯。她任職于西山小學期間,為了讓“兒童文學作品進校園”的活動落實到位,大膽地提出在學校的課程表上專門設“閱讀課”,以保證學生閱讀的時間和質量。黃月嫦在帶頭研究的課題《生活作文教學研究》中提出,把學生作文納入學生的生活序列,實現真正的作文生活化,此項目在佛山立項并成為精品課題。
2011年,黃月嫦擔任五沙小學校長。從這開始,她幾乎沒有從事語文一線教學,但經常去聽語文課,與語文科組老師討論教學問題。到鑒海小學后,黃月嫦和學校語文科組老師共同研究設計打造了古詩特色課堂,包含“素讀(Read)”、“說唱(Rap)”、“吟誦(Recitative)”三部分,因此也統稱為“3R”課堂。黃月嫦介紹,這是用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樂讀方式,因文律動,以聲傳情,消除孩子對詩詞的畏難心理,快樂地誦記經典。值得一提的是,收納的118首古詩文都是“部編版”教材內的,這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是國家課程的實施再創造的體現。
黃月嫦1990年開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1994年就被提拔為學校副教導主任。此后大多時候,她都是一手抓教學,一手抓行政,在兩條路上都踏踏實實地作出不俗的成績。黃月嫦以“一路走來,腳踏實地,夢想不滅”一句話概括過去的30年及未來的愿景。
王文軍手把手教學生練習書法。
教書育人是他畢生追尋的詩和遠方
“教育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我喜歡這個過程,為此,我愿終其一生。”王文軍以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話來概括自己從教心愿,正如他充滿藝術性、詩意的30年教學生涯。
1984年時,王文軍還是一名鄉鎮干部,但他總感覺這是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他說:“或許因為父親教了一輩子書,我喜歡上弟子成群的熱鬧,或許因為母親對繪畫藝術的崇拜,我喜歡上繪畫藝術,所以索性繼續升學學美術。”
1990年,他從美術院校畢業后,便在江西古城學校擔任美術老師。1992年,為了結束和妻子分居兩地的生活,也想到改革大浪潮的一線,夫妻二人雙雙選擇來到順德。王文軍回憶,有一次騎著自行車經過原南江中學區域,周邊一片荒涼,聽說在招聘美術老師抱著進去看看的心態,沒想到門衛聽是美術老師也不細問就請他到校長室。不巧的是,當天校長正好到上級處表達學校急需美術老師的意愿。于是,王文軍就隨手拿起一支鉛筆畫了張速寫留下。第二天,王文軍接到校長電話,希望他趕緊去報到。雙方見面后校長擔心他再去找別的工作,說要扣下畢業證。“妻子本來準備到容桂的醫院當護士的,校長一聽怕我也跑去容桂,他就幫忙引薦到順德中醫院。”王文軍說,雖然當時的南江中學的條件并非很有吸引力,但被當時的校長對人才的渴求所感動到,自此就扎根于此。
30年來,用王文軍的話來講就是“兢兢業業教書育人,在平凡中修煉自己”。王文軍曾擔任過三年年級組長,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用師者的責任與艱辛,培養了一批低進高出的優秀學子,這批他帶了3年的學生是南江中學考上區屬重點高中人數最多的一屆。
此外,他在教學和繪畫上均獲獎無數。當時,王文軍是學校唯一的美術老師,平時的教研教學基本都是自己摸索出來,他常常對著鏡子練習講課,琢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情以及語言等是否妥當。比賽現場,同行為他風趣幽默課堂風格,恰到好處的一言一行驚艷到,紛紛打聽是來自哪所學校。
在繪畫技藝的磨煉上他也從來不懈怠,“經常背著個包帶著小畫板走哪畫到哪,隨意輕松,有時出去旅游寫生,有時也從朋友圈找美景美圖,假裝在旅游。”王文軍邊拿起茶杯邊幽默地說,“一天沒畫就跟沒吃飯、沒喝茶一樣會心慌。”“美術是為了未來生活的質量,”王文軍表示,“有藝術才情的人,內心世界肯定會豐富很多。”王文軍帶學生上的第一堂都是“美術成才之路”,全方位給學生介紹美術的學習及應用包括考試等,打開學生的美術之窗,告訴他們美術并不止于畫畫。
許瓊和她涼山支教的學生。
涼山支教,圓了30年來念念不忘的夢
“去山區支教一直是我的一個愿望,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實現,今年去到涼山金陽縣支教也算是給自己從教30年獻上一份大禮吧。”本原小學教師許瓊說道。
去涼山前,許瓊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班的學生家長。每個學生都為涼山孩子準備了一份禮物,雖是幾支筆、幾個小本子,卻是寄托著一份遠方的祝福。許瓊到金陽之后利用周末的時間到貧困生家做家訪,并親手送上來自遠方的禮物。
到了金陽縣天臺小學后,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開展更有針對性的教學,許瓊在學校進行問卷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彝族學生占比96%,其中39%的學生上小學前不會說漢語的,留守兒童占比21%,85%以的家長是小學以下文化水平,63%家長在家從來不看書,32%的家長偶爾看一點。這組數據顯示出,彝族地區家長難以產生家庭閱讀氛圍熏陶,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完全依賴老師。許瓊表示,其實現在很多彝族的家長已經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舍得為孩子教育投入,但是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閱讀的重要性,甚至有38%的家長認為教輔資料就是給孩子唯一的精神營養。
因此她決定把繪本帶進山區孩子的課堂。于是她主動找到學校領導和教研室主任,給老師們上示范課,給老師們開講座,介紹這種對于天臺小學的老師們來說,既美好又陌生的新鮮事物。
難能可貴的是,許瓊的支教行動感動了本原小學的一位家長,他主動聯系給天臺小學捐贈了1660冊精品繪本,價值58471元。許瓊遺憾地說:“可惜的是,只能在那里上幾節示范課。但幸好與當地的老師建立了聯系,也建議他們可以利用本原小學家長捐贈的繪本開設一兩個實驗班。”許瓊臨走之際,天臺小學校長還開玩笑表達不舍之情:“許老師,你留下,我們給你一套房子!”
談起30年來的教育心得,許瓊說,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僅僅是要讓孩子學好語文,還得讓他們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多年來,許瓊都堅持開展整本書閱讀、經典誦讀、每日課前演講、流動日記等語文活動,并且開展各種社會實踐等系列教學探索活動,通過帶領學生參觀水廠、香云紗生產基地,設計班徽、校服等活動,培養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的良好習慣,在實踐中擁有更豐富的學習。(梁碧柔)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