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明到有清一代,黃儒炳在順德龍江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連婦孺都曉得他是有血性的忠臣孝于。
儒炳字士明,龍江人。自幼聰穎,十歲能文,博聞強記。萬歷三十二年(1604)成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累官至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兼侍讀學士、纂修神宗光宗兩朝實錄副總裁。
說起來,還有一件趣事,儒炳少年時,村邊有一間古廟,是村童們常常捉迷藏的地方。
一天,廟祝外出,回來時已過三更。他發現廟內石臺上還有一小孩正在酣睡,細心一看,原來是儒炳與一班小朋友玩耍時疲倦睡著了。入夜,其他小孩散去,而儒炳卻酣睡未醒。廟祝知儒炳是一個聰穎可愛的小孩,正值入夏,蚊子很多,心想這孩子肯定被蚊子咬遍全身了,立即點燃蠟燭,準備叫醒儒炳,好讓他早點回家睡覺,免受蚊吶。蠟燭點亮,只見一團團的蚊子在儒炳的身邊嗡嗡叫,但卻沒有只飛近他的身邊。
驚愕之余,廟祝已深悟儒炳是非一般的人,將來必成大器,自此以后,對他更是另眼相看了。
而事實上正是如此。
儒炳出仕時,明王朝已近末造,皇帝昏庸,奸佞囂張,黑暗腐敗的政治,壓得正直人士抬不起頭來。但他不悲觀遁世,亦不同流合污,而是執著地以儒學的傳統精神作為安身立命的宗旨,存佞臣奸黨的白眼底下,默默為織補朱明王朝的百孔千瘡而盡心盡力。
他辦事精明干練,注重實效。萬歷、天啟之交,兩度出主鄉試,慧眼識人,經手甄拔的盧象升、王績燦、陳組綬、華琪芳等舉子,后來都成為一代重臣。他主持南京國子監期間,整肅散漫的機構,振興廢弛的制度,清查倉庫賬目,修葺房舍設備,編纂《南雍續忐》,刊刻二十一史,工作開展十分活躍,被上官同僚譽為“治才”。
但是,惡濁的時勢,卻不容他施展抱負,在仕途上,他受掣肘、受壓抑遠比放開手腳的機會來得多。而他剛正不阿的性格,在險惡的政治風浪中,也因此得到充分體現。這突出表現住他面對大是大非能堅守正義立場,不向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妥協:當天啟皇帝打算直接授予宦官兵權,委任他們出任地方鎮將時,儒炳接二連三上書諫阻,遭嚴旨斥責仍不退縮,繼續堅持自己的主張;魏忠賢要安插親信入吏部擔任要職,他與尚書王紹徽堅決頂住,并相互勉勵:“寧可殺頭,也不把這個空缺奉送給他們!”
儒炳坪日處事待人,也一貫出以公心,不欺不罔,忠于職守。他力薦有才干而不為皇帝喜歡的鄒元標,冒險營救觸怒權奸的御史陳保泰;駁斥工部增收京城賦稅充抵工役的提案,制定條規嚴加管束皇室不法庶宗;力勸廣東封疆大吏迅速停止增榷全省雜稅,制止葡萄牙人倒運糧食出口,倡議用和緩辦法征收遼東軍餉以舒緩民力;厲禁部屬巧立名目損公自肥,拒收門生、番禺知縣陳鐘盛饋贈的田產,等等。他經受住來自不同方面的壓力或誘惑,顯示了公而忘私的峻潔風裁。
盡管如此,險惡的時勢和猖獗的閹黨,卻使他越來越難以在朝廷立足。天啟未年,他見魏忠賢集團暴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朝中已事無可為,只好懷著悲憤心情,辭官歸里奉母。到鄉個把月,母親病逝,觸起他難以抑止的哀痛,亦一慟成病,藥石無靈,終至不起,時年五十八歲。
儒炳在朝剛強果敢,面對親朋卻篤重情義,溫情體貼。
特別對于嫌路遠俗殊小愿隨官就養的母親,總是長年累月牽腸掛肚,每次問鄉,都終日侍奉,多方寬慰。辭官歸里后,更是親喂湯藥,極盡孝心。對鄉居的兩個弟弟及一群侄子,也關懷備至,時常分俸接濟他們。因而,鄉人都稱道儒炳任朝為忠臣,住家為孝子,是表里如一年正人君子。
儒炳一生好學,長于文史,著有《影木軒詩集》、《史概》、《讀書漫錄》、《大明律集解》。
來源:《龍江歷史故事》、《順德歷史人物》、《龍江千年回眸》
編輯:黃青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