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是珠三角地區的一大標志性文化符號,也成為展示其文化的一個窗口。龍舟作為順德人的龍舟符號,無論是節慶還是體育競技,都有著難以比擬的地位,順德華僑城更創辦龍舟匯博物館,展示本地龍舟文化。
青云文社研究所新書《形在江海》發布
11月27日,青云計劃年度活動——“云集景從”2020文會在順德華僑城國際美食文化交流中心舉行,發布青云言集第二輯:《形在江海·珠三角龍舟制造與存續調研筆記》。
新書發布
從不同角度窺探龍舟文化
據悉,順德華僑城2018年啟動青云計劃,作為本土一個長期性項目,以“青云文社”為空間載體,探尋順德乃至珠三角本土文化。該項目于2019 年啟動,共組織了十多位學者、藝術家、音樂人、攝影師參與到田野調查和創作發布。
2019年,青云研究所發起珠三角龍舟制造與存續調研項目,并通過定向邀請和公開招募兩種方式,共組織了十多位學者、藝術家、音樂人、攝影師參與到田野調查和創作中。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調查順利結束,調查和創作成果作為青云研集的第二本書——《形在江海·珠三角龍舟制造與存續調研筆記》,該書即將由中國民族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該書分為“器造”、“表演”、“信仰”、“創意”四個部分,并附有珠三角龍舟人檔案,記錄了在順德、番禺、東莞、三水、江門等地的鄉村和江海中“尋龍”的過程,從不同角度為珠三角龍舟制造“存形”。
龍舟說唱
傳統民謠散發獨特魅力
張楚現場分享民謠的創作歷程
“魔巖三杰”之一、著名歌手的張楚也參與了這期青云計劃的田野調研。一直以來,張楚的歌聲被認為包涵了最多的人文精神,音樂氣質從容悲憫且不張揚。活動當天,張楚首發在順德田野調查過程中新創作的兩首樂曲。
“順德的龍舟說唱將鑼鼓與嗩吶相結合,有著南方富饒村莊所具有的甜美味道。”張楚在活動現場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并發表自己對古典民謠與現代民謠的特色的看法,“古典民謠與中古的田園風情相融合,更具有和諧感;現代民謠增加了新的內容,更具有張力和破壞性。”
張楚表示,他將廣東音樂放在世界音樂的范疇里,在西方音樂和聲的鋪墊下展現順德龍舟說唱,因此民族和本土的音樂藝術,便有了一些別樣的味道,更能和現代聽眾產生對話與共鳴。
陳振球現場帶來龍舟說唱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當天還特邀順德杏壇鎮龍潭人“龍舟說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振球現場演繹龍舟說唱。陳振球拿著一鑼一鼓,以抗擊疫情為題材,婉婉道出中國人民眾志成城,齊心抗疫的動人故事。
青云言集
號召更多人研究順德文化
線上資訊發達、短視頻興旺的時代,大家仍然云集一起,做著田野調查、書籍出版、原創民謠這些看起來“不合時”的工作,是有什么力量在驅動?當天的青云言集分享會,藝術家陳侗、策展人蔡穎茜和音樂人張楚將圍繞“我們為什么還要出版”這個話題展開討論。
活動當天還頒發了青云田野寫作獎。該獎項由青云文社研究所聯合廣州美術學院視覺文化研究中心于2020年初聯合發起設立,是對青云文社的崇文重教、振興本土的文化精神的呼應和繼承。
獎項頒發后,青云計劃將宣布新一期調研計劃及評選啟動,據青云計劃的執行單位大乾文化負責人陳東透露,下一期的調研將以順德飲食文化的主題展開。(邵巧玲)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