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日志》活動中,學生們尋古訪今。
“我是大門本地人,不過很多歷史典故,之前也不是很清楚。”鳳城實驗學校初二(8)班學生李冠楠表示,通過活動,他進一步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3月27日下午,大良街道大門社區開展了“好一個社區”2021社區藝術48小時系列活動。
其中,李冠楠和他的24名同學參加的是社區藝術48小時系列活動之一的《村中日志》活動。活動當天,這群來自鳳城實驗學校的學生分為歷史文化和人文社會兩條路線,打卡起北泉李公祠、大門牌坊、大門仙洞、田心古橋、大門龍舟協會等社區歷史人文景點,并通過走訪記錄和體驗交流等方式進一步挖掘社區歷史和相關人文故事。活動的最后,小組還現場討論和共同設計完成《村中日志》,從而產出文化互動和內容傳承小雜志。“我們去參觀了大門龍舟協會,才知道龍舟運動真的很不簡單,要有非常高的默契和團隊精神。”鳳城實驗學校初二(8)班學生黃子騰表示“不虛此行”,充分領略到非遺文化的魅力。
社區小朋友積極參與《因為“門” 所以“們”》活動。
在大門社區橋頭村籃球場,系列活動之一的《因為“門” 所以“們”》活動受到不少社區小朋友的歡迎。該活動設計了“門圖”、“門途”、“門淘”、“門涂”四大版塊,讓社區居民在涂鴉、畫畫等體驗活動中強化對大門十二條自然村的歷史人文的認識。活動設計者“Emma”告訴城網君,游戲融入了大門社區的歷史、建筑和人文等元素,以“門”加“人”等于“們”為主題,希望借此強化受眾對“大門”的社區認知和標簽認知。
《非遺新傳》創新地向順德公眾傳遞非遺傳統內涵。
在北泉李公祠內,大門社區還展出了包括《鄉村影意志》《擔凳仔,圍埋來!》《非遺新傳》等在內的社區藝術作品。其中,《非遺新傳》通過公益展示+收費體驗+非遺產品販售的模式,創新地向順德公眾傳遞非遺傳統內涵。
大門社區小朋友參與社區藝術創造。
“人是社區藝術創造的核心。”順德區啟創青少年社工服務中心創新服務總主任鄭泳詩表示,希望可以通過社區藝術48小時系列活動,強化社區居民對社區歷史文化的認識,營造“人人思考、人人行動,人人都可社區藝術”的氛圍,進而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社區藝術創造。(姚易)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