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順德有“北田五子”——何絳、陳恭尹、何衡、陶璜以及梁璉。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北田五子之首”——何絳。據了解,這位何絳在深受順德人們敬仰,那么今天就和小編一來了解他深受百姓敬仰的原因吧~
何絳(1627—1712),字不偕,號孟門,出生在順德羊額一個書香門第。他是生活于明清交替時期的一個詩人,在順德文史上有著相當的名氣。他之所以能夠名留后世,其實是這三個原因。
首先是因為他投身抗清斗爭的義士身份
何絳自幼從學于當地名儒、他的族叔何獻將門下,博覽群書,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同時他為人沉著堅毅,勇于任事,有俠義之心,受到時人尊敬。
他的青壯年時,正處于明王朝衰落之際,他身在江湖,,卻有著忠君報國之志。眼看清軍鐵騎縱橫,戰火很快蔓延到嶺南大地,勞苦大眾在兵火蹂躪之下,愛盡苦難,他憤慨干侵略者的暴行,矢志抗清,發憤攻讀兵書,愿意為國家民族效力,解民于倒懸之中。
他坐言起行,與向來肝膽相照的密友陳恭尹一起奔走各地,東到吳地,南到崖門,北到山東山西,足跡遍及十幾省,意欲聯系抗清力量,共圖復明大業。
另一個原因,是他的學識與才華
何絳少年時便有大志,早期的詩作含有憂憤沉郁之氣。中年以后,大愿成空,他的詩風漸趨沖和淡遠,頗有陶淵明、王維的韻致,曾寫下“我家有寶劍,鑄成匪一朝。珍藏雖未用,奇氣常干西”(《雜詩》)、“誰試千金劍,猶存石上痕。仇人滿天下,遺贈敢忘恩”(《試劍石》)等慷慨激昂的詩句,表達自己的心志。《粵東詩海》評他的詩“為詩淡逸幽遠,而時有悲壯感憤語”。這一評價,點出其詩的風格特點。
何絳《不去廬集》書影。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那貧賤不移的高士心志
當清朝統治已成定局,光復大明的心愿化成泡影的時候,他感到的是極端的失望與無奈。他以古人伯夷叔齊的節操自勵,立志息影鄉間。
何絳的息影是無奈的,心靈深處時有風云在翻涌,從他特意把故居取名為“北田”,可以隱約地看到他血脈的律動。據他同時期人胡大靈所說:“先生晚年詩篇絕少,嘗自比馬援,故號北田,志效北地畜牧行蹤也。”“田”,原意為狩獵,何絳取用此字,取的是逐鹿中原之意,一方面紀念自己當年北行的壯舉,另一方面隱喻自己身雖隱居村野,但抗清的志向永遠不會改變。
何絳為國為民,堅毅不移的高士心志精神以及其腹有詩書的文學才華,不得不讓后人敬佩。
來源:編輯整理
編輯:左翠銀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