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順德這座朝氣蓬勃的城市,擁有著許多令人贊嘆的城市文明,它們一直在為拉動城市發展而不留余力地散發光芒。但也有一些故事被藏匿在城市的角落,他們沒有與時光同行,卻與時光共存,順德城市網推出的《看見順德》系列報道,將帶你一起發現更多順德故事。
竹籮、竹筐、竹篩、竹簸箕、竹凳子、魚簍、蝦籠……曾幾何時,這些竹編制品以其耐用、輕便、精巧,幾乎成為順德家家戶戶的“標配”。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SUKI小雨”
隨著社會的發展,手工竹制品漸漸被各種工業品所替代,竹編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竹編手藝人在很多地方甚至幾乎已絕跡。然而,在順德倫教678文化街,有一位獨具匠心的“堅守者”——陳兆榮,卻憑著對竹編手工藝的熱愛,一直堅持著這門手藝。
是手藝人,更是“守藝人”
從初入竹編的世界到竹編世界的“守藝人”,從少年到耄耋之年的老人,這是陳兆榮的鐘情,是他對竹編深深的愛。陳兆榮從走進竹編的世界開始,他便與竹編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春去秋來,日夜交替中,陳兆榮與竹相伴,不知不覺間已走過了一個甲子。“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SUKI小雨”
實用的竹籃、精致的竹扇、精巧的工藝品……走進榮記竹器的店鋪,目之所及,都是琳瑯滿目的竹器用品,交織著繁復多變的紋樣,讓人嘆為觀止。城網君見到陳兆榮時,他正坐在一張低矮的竹板凳上,只見他動作嫻熟,一根根竹篾在他手指尖麻利地上下飛舞、左纏右繞下立即“改頭換面”,一只精致的竹器制品慢慢成形“亮相”。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SUKI小雨”
陳兆榮今年已經虛歲80歲,他從13歲開始跟家里人一起做竹編,1961年進入竹器社工作,1984年從工廠出來,在現在的竹器店工作。他見證了竹器從繁榮到衰微的過程,但他卻始終堅守在這個崗位,守著這個“冷門”的手工藝。
磨練沉淀,造就有溫度的竹編
竹編可以說是一場與時間的較量,只有耐得住性子,才能編織出一件好的手工藝品出來。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SUKI小雨”
說話間,只見陳兆榮拿起開竹刀,將竹篾一分為二,并在竹子上下來回刮磨,去除不平整的地方,長度厚度根根精準齊平的竹篾呈現在眼前,令人驚嘆。絲絲縷縷的竹條,在他的手中,幻化出種種形態,將竹篾之美濃縮在縱橫之間。陳兆榮介紹說,一個竹器編織的時間至少需要三個小時,非常考驗耐心、細心和專心,傷到手也是經常的事。從一根普通的竹子到各式各樣的竹器,需要經過劈、編、削、磨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從竹子到竹器的神奇之旅。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SUKI小雨”
當問及為什么不戴手套時,他說,戴手套反而不利于編織,我只需用一雙手摸一摸便可以感知竹篾哪些地方厚了、哪些地方不夠平。正是源于幾十年技藝的磨練與沉淀,老匠人談起時有著滿滿的底氣和自豪。正是這樣一雙經歷過時間的磨煉的手,一雙被竹子反復刺傷、割傷的手,將竹編這一門充滿“溫度”的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
陳兆榮表示,自己的子女讓他不要再干了,但他依舊不想就此關閉不做了,他覺得自己對竹編充滿興趣,只要還能做,他就會堅持下去。而且現在做竹編并不是為了掙錢,只因那份難以割舍的竹編情懷,畢竟打小就浸染在竹編的世界里,摸著開竹刀、竹子長大,對自己而言這是一種精神寄托,希望這種竹器文化特色能夠保存下來。
現如今,這樣一個具有“溫度”的竹編,發展如何?
逐漸衰微,年輕人不愿學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SUKI小雨”
上世紀50年代左右,是順德竹器工藝繁榮的時期,容桂、倫教、陳村、杏壇等地都有過竹器社、竹器小作坊。在順德這個魚米之鄉,當時的順德人普遍用竹篾編織的生活用具,品種繁多,做工精細,富有濃厚的順德地方特色,顯示了竹編工匠人的智慧。陳兆榮邊說邊展示了竹器用品的用途,他說:“竹籮筐主要是用于當時的農業,比如桑基魚塘,這些籮筐可以用來裝桑葉或裝魚等。筲箕則主要是用于曬東西,魚簍、蝦簍在當時也是很流行的捕魚、捕蝦的工具。以前的人還會用小的竹簍裝一些東西,比如用來裝菜,但現在都是老一輩的人才會用了。”
隨著時代更替,社會發展,順德的竹編手工藝受到了工業化的沖擊,迅速失去了產品市場,手藝人的生計難以為繼,大部分是當時跟陳兆榮同一個廠出來的手藝人,大部分已經沒有從事這門行業。
現如今,順德只有一些地方還會繼續在新居入伙、接新娘擔禮餅時用到籮筐。一些原本實用的竹編用品也更多成為了裝飾品,比如678文化街的一間飯店便用到了竹編制品的元素,體現了竹編文化的魅力,讓人感受到歲月的沉淀和溫暖。更多之前在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的竹器制品被其他諸如塑料產品、藤制品之類的產品所替代。順德捕魚人也逐漸用上了塑料或尼龍制制品,一些精美的藤制品也在悄悄把竹器制品推向歷史的潮流。
塑料制品,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輝ge”
藤制品,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輝ge”
面對此番衰微的局面,愿意從事此行業的年輕人也幾乎沒有了,陳兆榮表示,竹編這一行不僅辛苦,而且賺不了錢,只能勉強糊口,所以沒什么年輕人愿意學,愿意重拾這門傳統手藝。此外,要真正學好這門手藝至少需要三年,是很需要耐心和時間的。
曾經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自己找上來和陳兆榮學習,但是學了之后,因為店鋪也沒什么事情可以做,收入不高,還要養家糊口,最后年輕人也就回家了。
雖然竹器早已沒有往昔的繁榮,來這里買竹器的只剩下零丁散客,但不少老街坊或游客還是會專門來這里買竹器。周末或假期,來678文化街的游客偶爾也會有人被這個鬧市中寧靜的角落所吸引,對傳統的竹器制品情有獨鐘。游客拿著手里的竹器制品,紛紛夸贊竹器制品好看又實用。陳兆榮也會對竹編進行創新,編織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手工藝品,當自己編織不了那么多時,他也會從其他地方選購一些工藝品回來,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喜歡這門手工藝品。
舊物新景,追憶竹器歷史
雖然很多之前的竹器社已經不存在了,但我們仍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了解到順德竹器的歷史,追憶與竹編有關的記憶。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岑炳超”
素有“小廣州”之美稱的容奇衛紅是清末民初年間重要的商業集散地和順德的工業起源地,50年代,這里誕生了由個體手工業合并組成容奇竹器廠,銀號、打鐵、竹器、水果、蔬菜、豬肉、鮮魚成行成市。原來的容奇竹器編織非常有名,但隨著老一輩竹器手工工匠隱退,人們對竹器制品的需求減少,現今已基本無人繼承。
容桂竹器廠車間現狀,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岑炳超”
竹器街的繁華隨著竹器工匠人的隱退而落定,如今竹器廠車間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它還依然存在著,換了另一種身份——一間間商鋪,繼續成為人們追憶往昔的地方。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岑炳超”
容奇衛紅至今還保留著“竹器街”的叫法,更有許多以此命名的門牌號,可見當時竹器對這里的影響之深。在這里,還建有一個竹器街公園,公園東側的花基種植了翠竹,紀念昔日竹器買賣的印記。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岑炳超”
創新方式,傳承竹編技藝
竹編織制品是否可能被取代或者失傳?答案或許是肯定的,竹器制品不僅費事、費力,而且不能大批量生產。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輝ge”
在竹器制品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時候,它并沒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比如陳村前些日子開展的編織工藝傳承活動,用不傷手的塑料片代替竹片,吸引眾人前來參加。相比于竹編而言,它的受眾更加廣泛,小到一兩歲的小孩都能參與進來,認識到編織工藝的美。
圖源/順德城市網攝影俱樂部“發仔”
歷史不能倒退,時間不可逆流。承載傳統技藝和記憶的竹編或許會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符號,留在歷史長河的記憶里。但它的編織技藝或許會長存,與順德有關的記憶也會通過另一種方式讓人們繼續追憶吧!
編輯:陳惠玲
更多精彩推薦: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