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順德,沿著百安公路到達均安星槎后一直南行,就會來到均荷公路,跨過大橋便會進入江門市蓬江區荷塘鎮白藤。
白藤毗鄰均安鎮鵝洋沙,大體以廣中江高速公路為界。均安與白藤同聲同氣、親如一家,追溯歷史,原來白藤曾被納入在順德版圖里,時間長達500年!
翻查《順德縣志》可知,明朝正統年間,黃蕭養起義失敗后,朝廷為了加強對起義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把南??h的東涌、馬寧、西淋、鼎安四都三十七堡及新會縣的白藤堡劃出設置新縣,命名“順德”。從此,原屬新會縣的白藤成為順德治下位于縣境南端的一個地方。
萬歷《順德縣志》記述的白藤堡
清末民初的時候,順德劃分為10個區,第九區(大致相當于今均安鎮)的白藤、馬滘、三華三個村原來就屬于白藤堡。從咸豐《順德縣志》來看,三華村插入鵝洋海(今稱海州水道)以北的江尾堡中,白藤和馬滘村都在河的南岸。
咸豐《順德縣志》記載:“白藤堡,凡七村:曰白藤,曰桑樹,曰馬滘,曰三華,曰沙溪,曰閑步,曰禾倉。”
民國《順德縣續志》所附的順德《第九區圖》,圖中海洲水道以南的大部分地區,如今已屬新會管轄。
1946年4月,全縣改設6個行政指導區,原115個鄉鎮縮減為44個,白藤和馬滘合并為藤馬鄉。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遵從民眾的習慣,對全縣仍按10個區來劃分管理,白藤和馬滘重新分開為兩個鄉。1956年4月,順德原來的107個鄉和10個鄉級鎮合并為41個鄉和5個鄉級鎮,白藤和馬滘再次合并,統稱白藤鄉。
進入1958年,歷史性時刻來了!
1950年代土改之后,中國的農村進入合作化時期,先是農戶與農戶之間簡單的互助,轉而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由多戶農民組合田地合作生產。初級社越滾越大,后來變成高級合作社,差不多就是一個鄉一個社,相當于全鄉的農民把土地和農具等生產資料集中起來,入股建立一個農業生產公司,每個農民都是這個公司的股東,又是這個公司的員工,按照不同的能力參加不同的工作。
1957年底到1958年之間,正是初級社向高級社過渡的時期,農業社的等級、規模和數量在不斷變化之中,鄉村的劃分也很不穩定。
因地處海州水道以南的白藤鄉(含馬滘)與新會縣的荷塘相連,之間沒有界河;而當時又崇尚大合作,即后來所說的“一大二公”,上級要求小鄉并大鄉,從組織農業生產的角度來看,白藤與荷塘合作容易,如果與均安區其他鄉村合作的話,反而因為海州水道的阻隔而顯得困難。
當時的順德相當慷慨。1957年12月,順德縣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從合作的大局出發,提出了把白藤、馬滘劃歸新會縣管轄的建議。
1958年,新會縣因工作繁忙暫不決定接管白藤鄉的復函。
當時新會縣也正處在小社并大社、小鄉并大鄉的過程中,一時無暇接收。于是,白藤、馬滘在1958年4月重新并入均安大鄉,直至9月才正式劃歸新會縣荷塘鄉(今屬江門市蓬江區)。
大概也是這樣的原因,中山縣黃圃公社的小黃圃、高黎兩個小鄉在1958年10月,劃歸由順德縣管轄。
1996年出版的《順德縣志》插圖中,鵝洋沙與新會縣之間依然有界河。
但現在看來,海州水道以南、廣中江高速公路以北的土地依然屬于順德,當時為什么不把這塊土地也劃給新會,以使兩縣以河為界方便管理呢?
原來,這塊名叫鵝洋沙的土地,以前是海州水道中間的一個沙洲,由北岸沙頭等村的農民開發墾殖,權屬不在于白藤。
鵝洋沙與白藤之間本來還有水道相隔,這在民國時的地圖,乃至1980年代的地圖還能看到,只是因為后來淤積越來越嚴重,最后把這界河完全堵塞,使鵝洋沙變成順德的“插花地”了。
編輯:陳惠玲
來源:順德檔案史志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