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最嶺南·在杏壇”2024年杏壇鎮老舊建筑活化建設文旅空間推介會在昌教黎氏家廟舉行,匯聚社會各方力量,推進“祠堂+文化”的發展路徑,將古祠堂打造成為新時代基層優質文化的新載體、新服務,讓更多的老舊建筑重煥生機,提升杏壇城市品質魅力。
活動現場,主辦方向社會各界介紹了逢簡·和之美學館、桑麻·紅房子水岸生活空間、古朗·水鄉跡憶館等鎮內優秀的古建活化案例,并重點推介了昌教大宅門、青田古村、右灘新街古村、北水水樓古村等可活化的古建資源,力促社會資源與古建活化牽手共融,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古建筑從保護走向利用重放光彩,杏壇打造特色范本
自2022年起,順德區以“一個工作思路、組建兩個隊伍、活化四個業態”的工作路徑,率先在全市開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嶺南廣府文脈傳承試點和老舊建筑活化建設文旅空間工作。
杏壇作為嶺南水鄉典范,各村居保留了大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古建筑,老祠堂、舊民宅、青磚房星羅棋布。作為全區試點鎮開展工作,杏壇迅速響應號召,推出文物保護專項“杏韻守望工程”,通過選取一批權屬清晰、空間適用的古建祠堂進行結對,有效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
在推介會現場,詳細介紹了逢簡·和之美學館、桑麻·紅房子水岸生活空間、古朗·水鄉跡憶館三個成功活化案例的活化思路、舉措和經驗,充分展現了杏壇古建活化的新變化、新魅力。
其中,位于逢簡水鄉的和之梁公祠,建于清光緒年間,是順德清代宗祠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經過廣東閱生活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的精心設計和活化打造,在2022年9月充滿美學氣息的“和之美學館”正式對外啟用,微醺淡淡咖啡香與古村落祠堂完美融合,迅速成為青年人休閑娛樂的打卡點,讓有著悠久歷史的祠堂變成年輕人享受生活、追憶鄉愁的地方。
廣東閱生活家居科技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周柏豪在現場分享了和之梁公祠活化經驗。周柏豪表示,通過活化古建筑,優化了古建筑環境,吸引了游客,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改善了民生,促進環保提升,希望更多人可以走進和之梁公祠參觀體驗。
位于古朗村的古朗跡憶館,前身是古朗供銷社的一處舊物業和一座老民居,由廈門理工文化發展研究院藝術總監、深圳藝術研究會會長伍時雄教授投資改造活化,是一個集藝術設計、展示、交流、研學等為一體的水鄉藝術空間,通過將藝術深度嵌入鄉村,讓藝術成為激活鄉村文旅活力的強力“催化劑”。
“敞開懷抱”引入社會資本,讓文物場所“活”起來
作為千年水鄉古鎮,杏壇擁有不可移動文物145處,是順德文物存量最大的鎮街,其中省級文物5處、市級文物24處、區級文物12處。
參觀體驗古建筑之美。
在這古跡遍布鄉里,處處小橋流水人家的地方,如何利用和活化這些古建,成為推動杏壇文旅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陣地。
近年來,杏壇以政府引導民間資金參與的模式開展老舊建筑活化利用工作,推介會挖掘整理了一批老舊建筑活化資源。當天,昌教村、青田、右灘村、北水村等村居負責人分別對昌教大宅門、青田古村、右灘新街古村、北水水樓古村四個各具特色的古建群進行現場推介,建筑面積超1.2萬平方米。
位于昌教的大宅門,當地又稱“九十九個門口”,建筑面積達9000平方米,整個建筑群設計獨特、迂回曲折、靈巧活潑,活化方向為文創展示空間、藝術交流展示、教育培訓基地、咖啡生活館等。
近年來,青田范式入選《中國鄉村文化建設發展報告藍皮書》,并獲評佛山市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順德十佳鄉村研學路線,成為北大、廣美等高校研究生團隊實踐基地。
當天,龍潭村負責人在會上推介了20間古民居,每一間平均建筑面積80平方米。古民居活化方向將為民宿、藝術家工作室、文化孵化室等。
右灘村作為狀元故里,狀元文化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右灘新街古村推介了4家清代古民居,每一家建筑面積約150平方米,整個右灘新街的清末民宅建筑群保留較為完整,可作為文創展示、藝術交流、教育培訓、咖啡生活等活動空間。
此外,北水村則推介了尤氏大宗祠及水樓古道3家清末古民居,建筑周邊環境優美、水清岸綠,且交通便捷,距廣州繞城高速杏壇入口僅幾分鐘車程,可活化成休閑書店、文創館、咖啡、茶吧、社區共享客廳等多類型創意文旅空間。
“我們已經在古朗村實踐了四年時間,在古建筑活化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現場,廈門理工學院教授、杏壇鄉村振興智囊團總顧問伍時雄分享古建活化的藝術方向。伍時雄表示,古建筑活化如何煥發出新的生命,要滿足五方面要素,其一是在地人文是第一要素,建筑再生;其二是以傳承持續為原則,建筑再生;其三是以地理環境為基礎,空間活化。其四是家園重塑為目標,空間活化。其五是創造未來原生社區,空間活化。
值得關注的是,在推介會上,口岸文旅集團與昌教村委會簽訂古建活化戰略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共同推動昌教大宅門活化項目,為杏壇文旅產業發展又添一新地標。
放手大干、奮勇爭先,打造文旅發展新高地
深厚的嶺南文化底蘊是杏壇最大的文旅核心競爭力,近年來,杏壇通過制定《“最嶺南·在杏壇”—杏壇青年人才小鎮文旅提質“X9”計劃》,以“一題兩路、三圈三線”為核心推進文旅高質量發展。
自啟動“最嶺南·在杏壇”系列活動以來,成功舉辦了“龍游杏壇·龍潭龍母誕活動”“非遺大巡游”“青田燒奔塔”等極具影響的非遺活動,進一步擦亮了文旅品牌,大大提升“最嶺南·在杏壇”的影響力。
在推動古建筑活化利用和引入社會力量助力文旅發展方面,制定了《文物保護利用“杏韻守望工程”實施方案》、《古建筑認領保護管理暫行辦法》,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筑活化,成功推出了逢簡·和之美學館、桑麻·紅房子水岸生活空間、古朗·水鄉跡憶館三個優秀的古建活化案例。
此外,杏壇引入社會資本啟動了逢簡文旅產業綜合開發,社會資本投入1150萬助力逢簡水鄉文旅產業再提速、再升級、再提效。
在1月11日剛剛結束的杏壇鎮黨代會中,杏壇鎮以“大干興壇”為主線,提出在開放創新、高質量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綠色發展上放手大干、奮勇爭先。
同時,按照“一城兩區三片”產城格局,促進全鎮30個村(社區)相互融合,比學趕超,加快打造一批標桿,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經驗,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
文旅方面,杏壇提出將以“百千萬工程“為引領,聚焦以文潤城,充分發揮文化對城市發展的杠桿效應,深入挖掘“狀元文化”“龍文化”“水鄉文化”“永春文化”等資源,深化文保社會領養模式,開展古舊建筑活化和非遺“六進”工程,積極推進“北七鄉”文旅開發,以點帶面串聯特色水鄉、藝術鄉村、民俗探秘鄉村旅游線路,以文聚力、以文運城、以文興業、以文化人,力促打造文旅發展新高地。
杏壇鎮黨委委員成臻宇表示,杏壇是順德區文物存量最大的鎮街,通過舉行這場推介會,希望尋求社會力量合作,通過政府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將弘揚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杏壇的古舊建筑不僅具有歷史的記憶、文化的沉淀,還要有藝術的浸潤、時代的烙印和潮流的點綴,從而煥發出生機活力,共同推動“百千萬工程”在杏壇落地落實,奮力開創“雙輪驅動、三產融合、綠色發展”新局面。
編輯:袁永
通訊員:吳健華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