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讓課本上的畫面變得立體、讓課本上的人物變得“觸手可及”、讓課本上的情景變得鮮活。2月23日,順德區公益研學活動正式啟動,通過“發現順德·研學之旅”,啟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助力順德在科創、教育等方面再上新臺階。
順德區第一中學(以下簡稱“順德一中”)堅持“知行合一,體驗內生”的育人方式,通過“發現順德·研學之旅”系列化研學課程,引導學生“研有所思,學有所獲”,在學習中錘煉過硬本領,在實踐中拓寬進步空間,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基賦能。
順德一中創辦于1911年,是一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的百年名校。學校秉承“為學生一生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踐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身”的校訓,通過“研學+生產勞動”“研學+理想教育”“研學+尋根順德”等方式,引導學生勇敢肩負時代重任,以實際行動投身順德經濟社會建設,共同為順德打造“最友好制造業強區”提供源源不斷的青春動能。
歷史久:
通過“研學+生產勞動”培養農業技術人才
據悉,早在民國時期,順德一中主動將學校教育延伸至校外,將學校教育與當地生產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在生產勞動中學習養蠶、繅絲、養殖等農業知識,培養了解、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團隊協作精神,為未來生活和職業奠定堅實基礎。
1931年,順德一中改名為“省立第二農業職業學校”,廣東省蠶絲改良局局長、蠶桑專家廖崇真兼任校長。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共處一校,教師分兩套班子。職業班所學的大部分是蠶絲知識,所有專業教師多是蠶絲局中的高級技術人員,如黃永安、唐耀祖等。校內設有蠶室,在金榜有供學生實習用的農場,另外還有繅絲廠。這個職業班先后培養蠶絲專業人才達100多人。1934年開始,順德一中改為“省立順德縣農業職業學校”,學校每年設置相當于高中學歷的高蠶班3個,相當于初中學歷的初蠶班3個。
30年代順德農業職業學校農場
1958年,順德一中將生產勞動課列為正式課程,每周三個半天。學校與大良鎮郊區的東區、北區和云路鄉等農業生產合作社簽訂合同,安排學生到生產社參加勞動,具體任務由生產社統一安排。學校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為五組,編入各社生產隊與農民一起進行生產勞動,學習和掌握農業生產知識。每天有8個班輪流參與,勞動出勤共400人,每個學生在每個勞動日可以收獲4-5個工分,每個工分約值1.5角。
進入20世紀70年代,順德一中在政府的支持下,設立了專門的安利農場,農場有耕地、魚塘共45畝,在農場內可以種養水稻、甘蔗、雜糧、蔬菜、生豬等。到20世紀80年代,學生每學年到農場勞動一周,學校也安排從事農科研究的生物老師負責教學。安利農場的建設,使得一中學子體力得到了鍛煉,勞動觀念得到了加強,思想得到了升華。
立意高:
通過“研學+理想教育”培養“三有”時代新人
為引導廣大一中學子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樹立遠大理想,順德一中通過“研學+理想教育”的方式,把學校“小課堂”同研學“大課堂”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
以“文化自信”之力提升“理想信念”之基。順德一中注重將順德“美食老字號”開發成為研學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傳統美食文化中增強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
順德一中聯合順德周大娘牛乳店、容桂欣得堂、倫教“歡姐倫教糕”總部等美食“老字號”,讓學生親身體驗非遺金榜牛乳制作技藝,思考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魅力之源,了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倫教糕的歷史淵源和工藝流程,親身感受了非遺傳承人對美食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以及持之以恒的堅守、精益求精的匠心,并在實踐體驗中增強文化自信心和家鄉自豪感。
將個人理想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順德一中將順德鄉村建設成就開發為研學課程,讓一中學子在了解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巨大成就的過程中,主動對接黨和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任務,立志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爭當排頭兵和生力軍。
在“順德區鄉村振興典范”杏壇鎮青田村,順德一中幾十名學生骨干參觀了青藜書舍、祠堂廟宇,到玉帶環村、青田展廳,與當地村民一起參加“燒奔塔”暨成人禮挖泥儀式,學習了青田村在新世紀振興與繁榮的歷程,充分感受了青田村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杏壇桑麻黑毛節瓜基地,一中學子學習了黑毛節瓜產業坎坷發展的創業故事,了解了桑基魚塘的前世今生、基塘植物的生長特點、黑毛節瓜的生長優勢等。
這些研學活動讓一中學子充分感受順德鄉村文化的魅力,極大地激發了一中學子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熱情。
在“狀元文化”氛圍中樹立讀書報國的信念。自古以來,狀元一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榮譽。順德素有“狀元之鄉”的美譽,占廣東狀元人數三分之一。順德一中積極發掘順德“狀元文化”的內核,“狀元文化”轉化為激勵學生努力學習的精神動力。
在杏壇光華古村狀元公園,順德一中校友、廣東工業大學梅策迎博士帶領一中學子一起學習有趣又意蘊悠長的狀元故事;在順德杏壇黃氏大宗祠和順德清暉園博物館,一中學子學習了順德第一位狀元黃士俊的先進事跡,感受到了順德作為狀元之鄉的文化淵源,也受到了狀元事跡的啟發和激勵,為自己的求學生涯定下了更為遠大的理想目標。
通過狀元的成長故事,同學們明白了古代科舉考試的艱辛,感受到了順德人吃苦耐勞、敢于爭先的精神品質,堅定了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決心。
底蘊深:
通過“研學+尋根順德”培養有根有魂的一中青年
2023年9月,順德一中推出了最大型的歷史人文類研學校本課程《尋根順德》,該課程由順德一中黨委書記謝大海同志領銜主講,通過邀請文化名人開設講座、組織學生外出實地考察、動手制作各種美食和非遺手工、指導學生撰寫學習成果等方式,引導一中學子多角度、全景式認識順德、了解順德、讀懂順德,解鎖順德的文化密碼。
該課程共開設有“文脈順德”“水城順德”“尋味順德”“創業順德”“軟金順德”“光武順德”六大類研學課程:
“文脈順德”研學課程將順德狀元文化、順德古建筑文化、順德龍舟文化、順德香云紗文化、順德魚燈文化、順德武術文化、順德節令及祭祀文化,順德自梳女文化、順德舞獅舞龍文化、順德廣繡文化作為課程內容,旨在帶領一中學子弘揚順德特色文化,了解順德獨特的民俗風情,探索順德深厚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水城順德”研學課程基于項目化學習,以“水”為切入點,從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角度,運用網絡資料搜索、實地考察、訪談、實驗、繪圖、烹飪、攝影等學習方式,探索順德“以水興城”地理背景和實施現狀,設計了“水網格局我俯瞰”“水鄉特產我識別”“傳統園林我鑒賞”“水利工程我調查”“濕地生物我保護”“以水美城我有法”等40個主題的課程。
“尋味順德”研學課程將愛家愛鄉的情愫貫穿始終,通過介紹順德的廚師文化、魚食文化、小吃文化、湯水文化、早茶文化、夜宵文化、九大簋文化、米制品文化,讓一中學子了解家鄉的美食故事,探尋特色的美食工藝,品味家鄉的美食文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創業順德”研學課程通過邀請順德企業家分享創業歷史,讓學生了解順德代表性企業或行業的發展歷程及突出成就,感受順德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及不畏艱辛、攻堅克難的毅力,培養學生愛鄉愛家的情懷,安排了“談談‘可怕的順德人’”“《天下順商》解讀”“甘竹灘與桑基魚塘”、“順德企業代表參觀學習”等多個課程內容。
“軟金順德”研學課程從歷史、生產、人物、面料、文化6個方面向學生介紹香云紗染整技術,讓學生親身感受“三蒸九煮十八曬”的過程,并透過香云紗傳人與設計師等人物的精彩故事,感受到勞動者的匠心精神,挖掘香云紗的美學價值,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啟迪學生弘揚家鄉文化之志。
“光武順德”研學課程通過邀請永春拳第五代傳人、順德區大良街道永春拳武術協會會長羅德志現場授課,以永春拳為切入點學習國際禮、鳳凰三點頭、二樹鉗羊馬、鉸剪手、美人照鏡、日字沖拳等常用武術招式,讓學生深入了解順德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探究順德城市的傳統與現代氣質及順德人特有的精神基因。
編輯:陳惠玲
來源:順德一中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