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中的松澗何公祠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鄭勇亮 通訊員梁立強) 歷經一年的修繕,杏壇上地村有524年歷史的松澗何公祠終于竣工,并于日前舉行重光儀式,來自香港、澳門以及各地的何氏宗親也回到家鄉,共同參加這個慶典活動。
上地村不大,卻有小橋十多座,古祠堂也為上地增添了不少古樸的氣息。而竣工于大明弘治三年(1490年)的松澗何公祠就坐落在上地村中心內。
松澗何公祠坐西北向東南,有三進深,寬約18米,進深55.8米,面積約一千平方。松澗何公祠迄今已有524年,是為紀念上地何族自一世八郎公于南宋初從珠璣巷南徙至此,歷200余載至九世祖桂軒公,以父“松澗”之名立祠。由于鑊耳經過臺風吹襲,橫條斷裂,墻壁殘缺,經過多年的侵蝕,造成了一定的危險。
面對岌岌可危的祠堂,何氏族人成立修繕籌委會。歷經一年的重修,整間祠堂煥然一新,卻又不失原來的風格。各式灰雕、石雕、鑊耳墻……還有旗桿夾等等,全部都是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總投入近300萬元。
松澗何公祠的精工雕琢
當日來自香港、澳門以及各地的何氏宗親也回到上地,一同見證這一盛典。“很好!很宏偉!寬闊了,裝修過好像新的一樣。”這是何氏香港宗親的一致感受。
據了解,上地以何姓為主,現存有16間祠堂,最鼎盛的時候多達36間,可見何氏族人非常注重祠堂文化。
“這是我們緬懷祖先的地方,‘行走萬里路,不忘祖居一把土’,我們后人應該‘念祖宗功德,知先賢榮辱,鑄后人光輝’。”言語間透露出的滿是上地福利基金暨何氏宗親會副理事長何慶幫對祖先的懷念之情。他認為,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和弘揚古圣先賢的神圣文化場所,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是使族人的親和力和凝聚力不斷地增強的一種親情紐帶。
除了修葺祠堂之外,上地村還對天后宮、觀音廟等古跡進行修繕。現在該村仍存有多處古跡,包括五百多年的明朝建筑——躍龍橋,建于清朝同治六年的百歲牌坊,這些都是佛山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