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光接天,碧波蕩漾,自然環境和諧,嶺南古村格局猶存。古屋有百余間,石板古道縱橫,古樹遍布,綠樹成蔭,鳥語花香。
游
逢簡水鄉地處杏壇鎮北端,錦鯉江畔,水資源以及水環境極優。繞村居水道達十公里有余,轄區水道達28公里之多。水光接天,碧波蕩漾,曲折迂回有不盡之感覺。遠離繁囂,空氣清新宜人,自然環境和諧,嶺南古村格局猶存。古屋有百余間,古樹遍布,石板古道縱橫。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派詩情畫意。

逢簡是順德最早有人聚居地之一。兩座宋代三孔石古橋見證千年歷史,從而被首推為佛山市三孔橋之古魁,成為省級文物。明代八景之確立及其有“小廣州”之稱的代石,印證昔日順德逢簡之繁華;御賜金桂、清代金鏊石拱橋、進士坊木牌樓是深厚人文的沉淀。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至初八,是逢簡人比春節還歡樂的“水”文化節。他們飽餐龍船飯,扒著精雕細刻的本地土產龍舟,穿河過涌,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龍船上配有鑼與鼓,嗩吶,飾以彩旗,羅傘華蓋,鞭炮連天,樂韻悠悠。節日里家家裹粽子,在巷口埠頭擺設拜祭龍母娘娘。此外還有龍舟巡游、舞龍、八音鑼鼓柜、唱龍舟等等獨特的鄉土民間藝術表演。以此承傳著那千年不滅的楚壯越人敬畏河神,以龍蛇為圖騰的傳統文化。

橋是水鄉的靈魂和交通要道,是水鄉文化的神髓。它代表一種文化的符號。見證歷史的長河。這里每一座古橋都詮釋著一個令人神往的傳奇。逢簡現存大小古橋約30座,最具代表性的古拱橋有三座,“金鰲橋”、“明遠橋”、“巨濟橋”。其中金鰲橋傳說是康熙皇帝御賜修建的,是一座用紅色砂巖石塊砌成的梁式單拱橋。明遠橋是順德最早的三孔石拱橋,特點是上橋沒設臺階,方便古時馬車通行。橋欄板上刻有各種花紋圖案,代表28星宿的望柱,左右各14根,望柱上石獅各顯神姿,如今橋面野草叢生,剝裂的大石向人們訴說著歷史年輪的風雨春秋。

除了橋外,村內有70多座的祠堂,其中以松溪公祠為最早,已有580年歷史,明天啟元年(1621年)重修;以劉氏大宗祠為最大,是當地大族劉氏的祖祠,臨河而建規模較大,進深三間,雕梁畫棟,是典型的廣府祠堂建筑。金鰲玉棟橋傳說是康熙帝御賜所建,全以紅砂巖石砌成。為周圍環境保持最好的座古橋。

在逢簡,可劃著水鄉最原始的木艇自由漂流,或漫步古街老巷,或徜徉河岸田邊,遠離都市的繁塵,聽著鳥語蟬聲,聞著稻草花香,看著這一幅幅淡雅的嶺南水鄉風情畫,來自都市的你或會被凈化吧。
食 游覽了一遍逢簡,肚子餓了吧!逢簡也有不少美食,游逢簡的朋友不妨可以一試當地的美食。
瑞日樓
逢簡有一座百年老樓,位于村委會旁,它的名字就是瑞昌樓。這里特色菜遠近聞名,已有百年歷史,很多烹調技巧都是祖傳的。

家鄉扣肉 瑞昌樓的特色招牌菜“家鄉扣肉”采用獨特的家傳秘方制作,味道濃郁,入口香滑,散發著地道的家鄉風味。

家鄉釀鯪魚
置身鄉村中,取材新鮮自然是鄉村風味的一大特色,采用傳統手工炮制,在一條完整無損的鯪魚皮中再釀入魚膠,保留了特有家鄉風味,是順德菜中一個奇芭。

瑞昌牡丹肚 “瑞昌牡丹肚”是瑞昌樓的代表作之一,入口極為爽脆。

瑞昌生炒骨 據“瑞昌樓”的推介:酸甜開胃的“瑞昌生炒骨”一上臺都會被客人“清碟”。
除了美味,最吸引人的是它的金牌匾。說起瑞昌樓的歷史,這里還有一段故事。瑞昌樓是梁先生繼承了他爺爺和父親的衣缽,一直保留下來的,“瑞昌樓”已經有過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逢簡的光輝歷史。瑞昌樓的菜做得這么好,很多烹調技巧都是祖傳的。看到瑞昌樓的一塊世代相傳金牌扁更令人佩服,牌扁是一個雕刻精美,金光燦燦,刻著“中秋月餅”四個大字,下面還有“加官進爵,一品當朝”的對聯,是清末年間,瑞昌樓在中秋節期間掛在大門前的招牌,也是瑞昌樓的輝煌見證。
黃媽媽私房菜館
“酒香不怕巷子深”,恐怕這是形容“黃媽媽私房菜”最貼切的形容。 在杏壇逢簡水鄉繞了幾條鄉間小道,終于找到聞名已久的“黃媽媽私房菜館”。

臘鯪魚要在北風天才可醃制,一年吃不到幾個月,魚肉味鮮,骨刺也較少。

“仙姑抱月”,是將魚肉、豬肉釀入草菇內,口味清香,余香不絕。

釀鯪魚是招牌菜,這是最傳統的順德菜式,作法很復雜,制作時間的跨度接近2天。
黃媽媽私房菜館位于逢簡水鄉北頭一巷1號。很有特色的建筑,相信很快就可以找到的。
提示: 交通:大良搭381到杏壇交通中心再轉搭383。
攝影:一年四季均可,最好是節日,主要拍人文環境,民俗民風,嶺南建筑。日出日落是拍古橋最好的時光。
(編輯: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