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華曲藝分會開局場面
地處珠三角腹地的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面積僅81平方公里,卻是中國曲協最早命名的“中國曲藝之鄉”之一。在該鎮8.6萬常住人口中,近六成是曲藝愛好者。
史料記載,均安曲藝可溯源到清代道光年間民間盛行的八音鑼鼓柜巡游。其時的均安各鄉普遍有在農歷九月舉行鑼鼓柜巡游的習俗,鑼鼓柜上擺設各式樂器,一路巡游一路吹打,每到一鄉夜宿就落腳“開局”,為鄉民表演。久而久之,由鑼鼓柜巡游演變而成的曲藝在均安大地生根發芽,開出艷麗奇葩。到上世紀中葉,均安曲藝聲蠻省港,一大批名伶名家相繼涌現,廣東戲曲界“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有“生紂王”之稱的羅家權、有“打鑼樹”之稱的羅家樹、粵曲四大唱腔之一“蝦腔”的創始人羅家寶等就是當中的佼佼者。
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均安鎮委、鎮政府把曲藝定位為淵源深遠的特色文化,將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以“雙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指引加以重點扶持。近年來,鎮委、鎮政府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賦予了曲藝引領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文化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時代使命,均安曲藝由此步入了發展的黃金期。
1992年,均安鎮戲劇曲藝協會成立,開啟了曲藝發展組織化的先河。繼而,戲曲分會如雨后春筍般扎起。截至2005年,16個分會已覆蓋全鎮13個村(居),倉門、沙頭、太平三個村(居)分別有兩個分會,此外的家庭“私伙局”更是多如繁星。鎮曲協和分會共擁有會員600多人,其中近30人為省曲協會員,10人為中國曲協會員。為促進曲藝活動的常規化開展,鎮、村(居)兩級為鎮曲協和每個分會配備了條件優越的活動室,在公共場所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廣場和表演舞臺,又給曲協和分會拔付了運作經費。地處水鄉深處的天連村,村委會和福委會還牽頭成立了曲藝基金,籌集到40多萬元支用于支持分會的長遠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鎮、村(居)兩級每年用于曲藝事業的經費達150萬元。
活動是均安曲藝的靈魂,分會是活動的載體。每個曲藝分會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動時間,一些活躍的分會一年的活動時間甚至超過300個夜晚。每逢喜慶節日,鎮曲協和各分會自覺或受邀,把“開局”搬出廣場、擺上舞臺,讓曲藝大餐與眾分享、與民同樂。豸浦分會每年都組織會員排演折子戲,目的就是迎合公開演出的需要。鎮曲協和各分會紛紛開展“引進來、走出去”的交流活動,通過與兄弟鎮(街)以及江門、中山甚至香港、澳門等地曲藝團體或個人進行相互走訪交流,在加深情誼之余,亦為均安曲藝的健康發展開辟了取長補短、相益進步的廣闊空間。均安鎮委、鎮政府對曲藝重視有加,每年的元旦、春節、五一、國慶等幾大節日都舉辦曲藝雅集、曲藝匯演、“鳧洲杯”曲藝大賽等規模大、檔次高的曲藝活動,致力營造曲藝事業持續興旺的興奮點。值得一提的是重陽前后。除了鎮曲協和分會的公開活動后,省內的粵劇團體紛紛受各村(居)之邀蒞臨演出為敬老助興,曲藝活動達到了一年當中的頂峰期。僅2009年重陽期間,均安鎮舉辦的大型曲藝演出活動就有40場次,受惠的群眾達5萬人次。
面對現代娛樂方式的多元多樣,年逾百歲的曲藝如何繼續穩守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又如何融入現代社會,贏得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喜愛呢?均安人又一次祭地創新大旗。為培育新型曲藝人才,均安鎮文化站從1998年開始,連續12年在暑假開設曲藝培訓班,共培訓30歲以下的曲藝新秀800多人次(今年的第十一期培訓班有培訓學員70多人)。2005年開始,文化站又將培訓班辦進了天連小學,使曲藝培訓常年化,參加的學生近100人次。這些曲藝新人當中,有6人躋身廣東省曲藝“明日之星”、1人成為“佛山市粵曲十大唱家”,5人成為“順德區粵曲八大唱家”和“十大唱家”,1人入讀中國曲藝演藝學院,另為廣東粵劇學校輸送了學員10多人,為省、港、澳粵劇曲藝團體輸送人才10多人。為實現曲藝作品的推陳出新,均安鎮從2000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文學曲藝創作大賽,充分調動了曲藝創作人才的積極性,累計涌現出《明珠還我掌》、《鳧洲河畔覓春歸》、《長城抒懷》、《延安頌》、《誠信頌》、《兆叔善長功德昭》、《心中的銅墻》等近百首既帶傳統韻味又富時代氣息的新作。為拉近曲藝與年輕一代的距離,均安鎮又在活動中銳意尋求突破,近年舉辦了青少年曲藝大賽、青少年曲藝薈萃晚會、曲藝新作演唱會、青少年曲藝新秀演唱會等形式新穎的活動,一舉扭轉了曲藝過往被稱為“伯父戲、伯母戲”的舊印象,掀起一股曲藝活動創新求變的風潮。
有傳統積淀的豐厚底蘊,又有創新因子的蓬勃涌動,“曲藝”這個文化品牌被刷新為最具均安特色的閃亮名片。1992年,均安為廣東曲藝界贏得了“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美譽。1996年,均安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文化之鄉”。1999年,中國曲協授予均安“中國曲藝之鄉”稱號。2000年,中國曲協工作現場會在均安召開,這是中曲協首次在一個鎮級單位召開年會,“均安現象”向全國曲藝推廣。2006年,廣東省首屆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在均安舉辦并永久落戶均安,均安同時被省曲協命名為全省首個“廣東省曲藝人才培訓基地”,熱心人士歐陽國兆先生被省曲協聘為名譽主席。同年,全國少兒曲藝大賽廣東賽區選拔賽在均安舉行,羅家寶青年粵劇團落戶均安,順德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把均安命名為“順德區民族民間文化培訓基地。2007年,艷陽天粵劇團落戶均安天連,成為均安鎮第二個專業粵劇團。2008年,順德區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區教育局和把天連小學命名為“順德區傳統文化教育培訓基地”。2009年,均安鎮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粵曲)”。
多年來,均安鎮曲協先后代表省、市、區參與各項演出活動,把“均安曲藝”的名片廣為播發。1992年,少年樂手歐陽劍云入選中國少年藝術團,遠赴土耳其參加國際少年藝術表演;1994年,鎮曲協組成的農民樂隊代表廣東赴京參加中國社會發展成就展演出;1996年,代表順德到浙江省紹興市參加全國十強縣(市)文藝精品展演;1998年,赴南京參加全國戲曲雅集薈萃演出;2001年,進京戲參加慶祝建黨80周年“金曲豪情”順德曲藝專場演出;2003年,參加了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行的中國曲藝薈萃?曲唱雅集;2006年,均安曲藝新秀在各大賽事掀起了爭金奪銀的高潮,12個省級以上獎項花落均安,其中黃錦玲勇奪全國少兒曲藝大賽銅獎,歐陽子文、鎮曲協樂隊獲得廣東省“曲協杯”曲藝大賽金獎。同年,省曲協在均安舉辦了首屆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均安6名選手參賽,兩人躋身十大“明日之星”行列 “明日之星”李彩鴻被省曲協推薦免費入讀中國曲藝演藝學院,在為佛山市入讀該學院的第一人。2007年,黃錦玲入選第二屆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歐陽子文、黃振文獲首屆廣東省曲藝大賽第一名、歐陽秀明獲第三名。2008年,黃詩婷獲得第三屆全國少兒曲藝大賽第三名;陳惠堅、李銀鳳入選第三屆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2009年,黃詩婷又在第四屆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上獲得“明日之星”稱號。同年,鎮曲協創作排演的節目《八音鑼鼓柜巡游》和《和諧人間》參加了在四川舉行的全國“中國曲藝之鄉”優秀節目匯報演出。
下一步,均安鎮將以“廣東省曲藝人才培訓基地”為平臺,以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為引引擎,著力鞏固基層、不斷完善機制、致力培養新秀、廣泛開展活動,促進曲藝事業的穩步、持續發展,為順德建設“文化名區“、廣東建設“文化強省”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均安,順德西部的水鄉小鎮,該鎮8.6萬常住人口中,約六成為曲藝愛好者。每當夜幕低垂,遍布全鎮的16個曲藝分會和數不清的家庭“私伙局”便準時開鑼。1992年,均安為廣東曲藝界贏得了“萬家燈火萬家弦”的美譽。“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曲藝之鄉”、羅家寶青年粵劇團和艷陽天粵劇團兩個專業粵劇團先后落戶均安。均安鎮委、鎮政府把曲藝定位為淵源深遠的特色文化,鎮文化部門十分重視特色文化的傳承工作。從 1998年開始,每年暑假開設曲藝培訓班。均安近年舉辦了青少年曲藝大賽、曲藝新作演唱會、文學曲藝創作大賽等活動,拉近曲藝和年輕一代的距離,實現曲藝作品的推陳出新。
“均安曲藝”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政府重視、群眾參與、活動創新,使得“曲藝”這個文化品牌被刷新為最具均安特色的閃亮名片,并且在均安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編輯:萬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