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兒
今晚,朋友讓我說說關于“順德好人”的話題,并以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說說怎樣培育更多的“好人”。那就說說吧——
首先,我覺得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好人”,“好人”的定義是什么。在每個人的眼里,“好人”的定義都不同——在父母的眼里,懂事孝順的子女是“好人”;在丈夫的眼里,賢良淑德的妻子是“好人”;在學生的眼里,慈愛和藹的老師是“好人”;在員工的眼里,豁達豪爽的老板是“好人”……只是這些所謂“好人”,在某些事某些場合里的所作所為又是否真的稱得上是好人呢?上次小悅悅事件中的18個路人,大家都覺得他們很冷漠,但那就說明他們不是好人嗎?所以我覺得“好人”是沒有絕對定義的。
和諧社會離不開“好人”,建設家園離不開“好人”,“好人”是順德和諧蓬勃發展的力量。我覺得社會上的“好人”應該是這樣的吧——熱心公益,樂于助人,關愛弱者,救死扶傷,博愛親情,見義勇為……其實這樣的人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只是我們沒有去發現,沒有去報道而已。
現在的很多媒體,都習慣了放大負面的新聞去取得收視率、閱讀量與點擊數,無形中就讓老百姓覺得這個社會很亂,不敢做好事,怕遭報復,怕被勒索,并互相傳遞著一種信息——“好心著雷劈!”就是這樣的一種風氣,讓“好人”不敢做好人,甚至覺得“壞”一點還能保護自己。于是乎,幼小的孩子在父母的影響與保護下,也漸漸的變得冷漠,變得自私,變得不可理喻。所以,少年犯越來越多,“好人”越來越少……
最近,各大媒體又在鼓吹“好人”之風——扶起摔倒的一個老人就成了“好人”;幫助一下陌生人就變了“好人”;見到有人自殺送去醫院就被網友吹捧為“神”了……其實這些舉手之勞的事情,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不就應該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嗎?何以現在卻變成鳳毛麟角?有人歸咎于教育問題,那我就從教育的角度說說吧——
學校是一個培育人才的地方,老師是一個孕育好人的天使。只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培育一個好孩子已經不只是教育者的問題,還要家庭和社會配合好,那怎樣培育出“好人”呢,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
一、重視家長的榜樣作用,引導孩子和諧成長。榜樣的作用是無窮的,家長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所以首先就是家長要端正自己的品行,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二、學校要重視學生德性認知教育。加強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并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
三、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范,讓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范,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絡德育。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準不統一,就會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學生成為“好人”??墒牵械募议L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絡教育。……. 呵呵,習慣談情說愛的我忽然說起這些正經的話兒,是否讓人覺得不倫不類呢?
■網友評論
人小鬼大:我在乎的人眼里,我是一個“好人”,就足夠了。
白白:呵呵,好人其實就和“愛”一樣,有大愛和小愛,如果只是小愛的話那也只是一種狹隘的愛,好人也如此,倘若只是某些方面的“好人”那或許不叫好人,就像你文章里的那些人,或許那只能說他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如常:好人好事不嫌多,媒體對此報道不嫌多。
流浪的王子:好人好事是值得宣揚的,這是市民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要。只要不要夸張失實,就行。
(編輯:林和)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