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美洲地峽核心的巴拿馬,南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東與哥倫比亞相鄰,西與哥斯達黎加相接,是一個因巴拿馬運河而聞名世界的中美小國,也是一個華人較多的拉美國家。在那里生活著4萬多完全是中國血統的華人,而父母有一方為華人的居民,則達14萬之多。
華人移居巴拿馬始于1851年。1848年,以美國人樊德比爾特為首的財團成立巴拿馬鐵路公司,承筑巴拿馬鐵路。該公司曾派招工代表團康姆斯托克到中國的南澳、香港、澳門、廣州黃埔等地大肆“招工”。估計從1851年至1865年間共招走華工2萬人。這些華工全都分配在巴拿馬鐵路西段的工地上施工。由于環境惡劣,中國勞工大都葬身于鐵路工地,只有很少人生還祖國。
華工不僅是修筑巴拿馬鐵路的主力,在開鑿舉世聞名的巴拿馬運河中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881年,巴拿馬運河工程動工,在此后的20年間,又有5000名華工,先后被巴拿馬運河公司通過各種手段從中國大陸、香港及英屬特立尼達、圭亞那等地招工開鑿運河。
運河地段乃瘴癘之地,華工待遇菲薄,生活艱苦,常因公司經營不善而被克扣工資甚至失業,除此,還隨時都有染疫而亡的危險。1884年至1888年間,從廣東寶安來巴拿馬的651名華工,竟有半數在運河工地染疫而亡。據統計,為了巴拿馬鐵路和運河兩大工程的建設,共有2萬華工犧牲了生命。1914年,巴拿馬運河竣工,為了紀念華工在開鑿運河中所作的貢獻,巴拿馬人特在當初運河工程最艱難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勞工亭,以表示他們對廣大華工的崇敬之意。
巴拿馬華人半數居住在巴拿馬城和科隆省府等地,他們絕大多數祖籍為廣東中山、花都、清遠、鶴山、順德等市區。
在長期的僑居生活歷程中,巴拿馬的華人通過農牧業奠定了自己的經濟基礎,現在已從單一的農牧業發展到工商貿等各行各業,而且頗具規模。特別是近年來,華人在巴拿馬的商業活動僅次于猶太人,在該國國民經濟中已占有一定比例。商業方面華人有半數以上經營餐館及百貨零售業,僅巴拿馬城就有中餐館200多家。在喬雷臘市,商業大街銷售點多為華人所經營。華人還辦有電器、服裝、食品、化工、紡織、碾米等小型工業企業。另有一些中山籍華人經營農場和種菜、養雞。雖然在巴拿馬的華人總的來說經濟力量有限,但已能在平穩中求得發展。
巴拿馬華人多受過良好教育,不少華人踴躍參政,社會地位日漸提高,一些人出任政府公職、民意代表,還有一些人擔任教師、工程師、醫師、會計師等。
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的唐人街,在19世紀80年代即已成為該城重要的一部分?,F在,這里被稱為“華人街”,街道縱橫交錯,漢字店號招牌林立,加上不絕于耳的廣東鄉音,使人猶如置身于廣東的某個城市,真可謂“海外有鄉音,天涯存知己。”
現在巴拿馬華人團結一心,主要的社團有中華總會、中華會館、花縣同鄉會、中山同鄉會和鶴山公所等,他們正在致力于建設一個團結、開放而富有魅力的華人社會。巴拿馬的華人社會中文化教育也比較繁榮,中文報紙則有《共和報》、《大公報》和《新華報》,另有一所國民小學,能將人們帶入到濃郁的中華文化氛圍和民族情調之中。
(編輯:大米)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