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一年一度的疊滘龍舟賽在南海疊南圣堂村舉行。涼亭下,小船上,市民在雨中盡情體驗端午傳統龍舟文化的樂趣,盡顯嶺南水鄉風情。
龍舟手們被汗水、涌水浸濕了衣衫,奮力掄槳;密密麻麻的人群圍在河岸,加油吶喊……如此扒龍舟、看龍舟的場景,如今更多地出現在佛山各地河涌上。
細看河面,更多的年輕小伙子甚至還有婦女,在同樣的賽道上,按照同樣的比賽規則扒著龍舟,改變了過去扒龍舟阿叔們的老面孔。端午剛過,不僅劃龍舟時熱鬧的場景留在人們的記憶里,其中一些細微的變化也逐漸被人察覺。在端午假期的催化作用下,龍舟民俗正經歷復興。
龍舟民俗在變化中復興
6月4日是五月初三,這一天是順德勒流“龍眼點睛”的日子。上午9時許,點睛地太尉廟前的新涌未見龍舟劃來,卻聞一陣陣鑼鼓聲。一艘容桂的桂州龍舟乘著特制的四輪車,被人推到太尉廟前。點睛后,隊員拉著龍舟車,繞著龍眼村兜圈,拜祭祠堂、萬通社。當日的點睛習俗活動中,不少“龍”都是“搭乘”這種特制車前來。
60多歲的龍眼村村民梁振華說,自有印象起,各地龍舟都是由水道來點睛的,現在水道沒以前好了,龍舟“搭車”來了,讓這種民俗得以延續,也更有時代性。
近些年來,龍舟賽事越來越多,這已是人們耳聞目睹的事實。
6月5日下午3時,順德北滘鎮林西河,北滘社區龍舟賽在此酣戰。河面上龍舟穿梭,舟上不僅有四五十歲的男子,還有20來歲的年輕人,以及壯年婦女。“今年后生仔龍舟有3艘,以前是沒有的,鳳艇也好多年沒扒過了,但今年婦女們都很積極,組了9支隊。”北滘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周八蘇說。
在端午節當日舉辦的高明區2011年龍舟賽上,不少“游龍”成了自己村的“形象代言龍”。地處西江新城核心的蘇村,在游龍中展示了西江新城規劃圖的大照片;而新村的游龍選手則個個戴上小竹笠,以展示水鄉特色。
龍舟活動的組織交流形式也在變。順德大良的龍舟愛好者自發成立龍舟協會。該協會龍舟隊隊員譚孟新說,為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龍舟活動,他們在本地BBS論壇上開了龍舟論壇,吸引不少龍舟愛好者發布有關龍舟民俗的文字、圖片和視頻。
這個協會龍舟隊的故事不僅是一段“網絡情緣”,背后更體現了龍舟民俗與時代元素的結合。而在這一系列細節的變化之中,演繹的是龍舟民俗的復興趨勢。
讓人割舍不了的龍舟情
6月7日舉辦的鹽步錦龍盛會可謂熱鬧非凡,廣佛兩地龍舟同河競技。休息時,有的龍舟手習慣于從涌中捧水洗槳,涌水不黑不臭。“近年來政府大力整治河涌,再造生態環境,讓村民更愿意參與到賽龍舟的行列中。”鹽步新城村村民陳浩梓說。
水不臭了才好賽龍舟。水環境的改善,是龍舟民俗復興原因之一。如去年汾江河龍舟賽的恢復與延續,顯然與沿線污染的治理有著直接關系。
在水環境改善之后,政府的助推又讓民俗復興更進一步。
在順德大良蘇崗第五屆龍舟文化節上,組委會為每名龍舟手和觀眾購買了團體人身意外險和觀眾責任險,整個龍舟文化節經費超過10萬元。蘇崗社區居委會委員郭勇成說,雖然對于一個社區級活動來說,經費有限,但龍舟文化節至今已舉辦五屆,逐漸成為附近居民端午期間不可缺少的活動,必須把這個龍舟賽堅持辦下去。
高明區龍舟賽連續兩年得以舉辦,高明區及荷城街道兩級政府也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荷城街道辦主任麥兆雄說,區龍舟賽未舉辦時,每年端午節只是幾支龍舟隊隨意競渡;而在政府的主導下,近兩年的龍舟賽更加規范,傳統民俗活動不再是自娛自樂。
如果說水環境的改善和政府的助推,只是龍舟民俗復興的外部環境,人們心中對龍舟的感情,則是復興的內部原因。5日的北滘社區龍舟賽場,廣播里傳來這樣的聲音:“4號鳳艇,超過9號,冼老板就獎勵3000元。”原來,現場一位老板為了激勵龍舟隊員,自掏腰包為比賽獎勵“加碼”。“這樣的事情很常見的,一聽說舉辦龍舟賽,很多老板都主動贊助,大家心中對龍舟都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感情。”周八蘇說。
從傳統民俗到文化品牌
從規模到形式,再到細節,龍舟民俗都有復興之勢。當龍舟活動在佛山興盛后,能否將這種傳統民俗打造為新的文化品牌?
“佛山的龍舟民俗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內涵,而龍舟活動越來越興盛,這又為傳統文化的發揚,奠定了現實的基礎。”佛山市文聯名譽主席任流說,龍舟民俗有著豐富的內容,除了制龍、賽龍和藏龍習俗外,還有龍舟宴、龍舟諺語、龍舟歌等,并且衍生出一種龍舟精神。其實,龍舟習俗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體育文化活動,也可以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比如游龍,可以與高端產品的展示、時尚生活的演繹相結合。
“關鍵是缺乏一個‘有心人’。”任流說,龍舟活動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活力,完全可以“玩得更好”,關鍵是要有人花心思來策劃。而在這之中,政府要起到引導作用。
而若將龍舟活動作為一項文化品牌來發展,更需要機制和人才上的支撐。郭勇成說,希望政府能出臺扶持龍舟文化發展的專項政策,從政策上支持龍舟賽、龍舟文化發展;同時,最好能對龍舟賽給予一定資金支持。
大瀝鎮文化站站長李智勇則認為,多數傳統民俗要發揚光大,必須解決接班人的問題,培養儲備人才。“現在很多人只有臨近節慶時才會去參加,長期堅持的人比較少,甚至已有減少的趨勢。”李智勇說,要把龍舟活動培養為文化品牌,政府必須大力扶持,比如在培養人才方面,除民間的傳幫帶外,政府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培訓班,或者引入機構來培訓。
(編輯:采風)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