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龍文化論壇上,專家學者各抒己見。(順德城市網網友西江月攝)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萬家長 通訊員鐘新森)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以一個村為代表,2005年就申請了成為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龍江兩龍文化之魂“桑基魚塘”該以何種形式保護起來?昨日(10月25日)在龍江舉行的兩龍文化學術研討會上,就有專家提出可以嘗試以龍江一個村居為試點,發展桑基魚塘,并申報該項目保護試點,以更好地傳承并發揚兩龍文化。
溯源
桑基魚塘,兩龍文化也被稱為“海洋文化” 問:何為兩龍文化之魂
答:桑基魚塘 兩龍文化,即龍江、龍山兩地文化的簡稱,根植于兩龍本地,伸展于珠三角。2009年,龍江兩龍文化學術研討會正式啟動,從提出到籌備到舉辦,眾多省市區專家學者對兩龍文化進行了深入的了解研究,歷經了一年多的時間,共收到論文54篇,目前已出一本初步論文集。記者還了解到,如有文學研究者對兩龍文化感興趣,還可以往順德區社科聯供稿,時間截至今年11月25日。
兩龍文化究竟由何而來,其魂何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對其進行了闡述,記者發現,眾多闡述的專家中,都認為是桑基魚塘。早在2009年的龍江鎮“兩龍文化座談會”上,一直在研究兩龍文化的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顯恩做了題為《桑基魚塘是底蘊深厚的兩龍海洋文化之魂》的發言。在昨天的兩龍文化研討會上,葉顯恩更是做了《桑基魚塘是兩龍文化之魂》的專題演講。
葉顯恩說,從古代到近代,兩龍地區基塘面積所占比例大,蠶絲業發展迅速,甚至是珠三角的主要經濟支柱。因此,歷史決定了兩龍地區的文化以桑基魚塘為魂。
關于兩龍文化的探討,華南農業大學農史研究室副教授吳建新、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的劉嶺峰、廣東省社科院歷史研究員陳忠烈等都做了關于兩龍與桑基魚塘淵源和關系的論文,也都認為兩龍文化是在桑基魚塘的基礎上發展的。
發展
兩龍發光,專家建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問:如何保護利用好兩龍文化
答:申報桑基魚塘為世界文化遺產 既然桑基魚塘為兩龍文化之魂,除了保護和開發兩龍文化其他表現形式外,專家建議從桑基魚塘著手。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司徒尚紀對順德桑基魚塘進行研究后提出,作為一種經濟形態和土地利用方式,桑基魚塘必須受制于市場經濟規律。由此,他認為,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桑基魚塘更應列入發掘保護盒開發利用之列。為此,他提出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桑基魚塘文化博物館、開辟蠶基魚塘觀光和生態旅游基地的建議。
司徒尚紀還建議,相關單位可發展以桑基魚塘為核心內容的文化產業,從多層面、多學科、多視角對這一文化資源進行文化產業開發利用。“如順德已出版小說或影視作品《絲都尋夢》、《絲綢大亨》、《自梳女》、《絲女情懷》,以及近年推出《順德文叢》(一、二輯)等,即開啟了先河。”司徒尚紀相信,以順德乃至龍江鎮的文化底蘊和經濟實力,這項產業會有光輝前景。
不過,對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想法,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劉曉春覺得申報很困難,他還有一個更好的想法,即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據了解,2002年,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開始推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及其有關的景觀、生物多樣性、知識和文化保護體系,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和保護,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2005年確定了第一批保護試點。在地理資源所農業政策研究中心胡瑞法研究員等的努力下,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成功列入其中。
劉曉春建議,龍江可以在一個基礎較好的村居恢復桑基魚塘,并做好桑基魚塘文化價值的挖掘,并做好相關的文本工作,屆時可通過申報程序獲得。
探索
文化進校園,歷史人物將“進入”課堂 問:兩龍文化傳承怎么做?
答:歷史人物到中小學課堂,一人一堂課 對于專家提出的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的想法,龍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新杰表示將充分考慮這一想法。同時,對于兩龍文化的發展,他還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一個城市的發展,首先就要做好城市規劃,而城市規劃則要以文化引領,并符合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
昨天,區發展規劃和統計局對《順德區龍江鎮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批前公示。張新杰透露,目前規劃的新城區范圍將充分融入兩龍文化元素。并且,公共空間也都有文化氣息,目前的龍江體育公園也計劃做成龍舟主題公園。同時,龍江還計劃將龍將歷史人物做成雕塑,起到教育作用,發揮城市功能。
對于龍江歷史文化在青年一代的傳承問題,張新杰也有這樣的想法,根據目前記載的40多個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計劃在中小學開展一課講一個人物的故事,把兩龍文化深入到年輕一代。
■兩龍文化精神解讀 龍江兩龍文化被專家提煉概括為“崇文、厚生、守義、啟新”
崇文:崇文重學自古以來就成為龍江精神的第一要義,而崇文好學,至今仍是龍江繼續發展的原動力。正是對先進文化的積極吸收,才令龍江的內在精神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動力,才令龍江在幾百年的經濟文化發展史中一直推陳出新,人才輩出。
厚生:從自然中尋求資源,從社會中尋求力量,從民眾中獲得支持,也才造就出龍江桑基魚塘的誕生和物阜人豐的安寧環境,而這種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個體價值的尊重,讓龍江一直領舞者以生命自然需求與社會秩序要求相融合的發展原則,構成低成本,重環境,厚民生,高效率的發展模式。
守義:在發展的過程中,龍江人深知,對“義”的堅守正是他們得以穩健進步的基石。如今,“義”字更龍江潛心發展經濟,積極推進社會建設提供著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限制的道德信條。
啟新:從桑基魚塘的誕生到機械繅絲的大量實施,從中國第一臺柴油機的發明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設計。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龍江人總能尋求時代的機遇和突破口子,破繭展翅。
(編輯:方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