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說唱”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于清代,20世紀50年代前流行于縣境及廣州方言地區,以順德腔為正宗。
據記載,“龍舟說唱”始于清乾隆年間,一原籍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首創了這種說唱體的“龍舟歌”。當年此人因為家境貧寒,到廣州考舉人又沒能考上,只好慢慢從粵劇當中學會一些調子,糅合了一些其他曲藝的特色,創造出龍舟歌來,四處賣藝傳唱。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鑼小鼓。邊唱邊敲,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 。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龍舟”被應用于社會宣傳,藝人所編寫的反清、抗日及控訴“三害”(吸毒、賭博、嫖妓)等長篇唱詞,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目前,“唱龍舟”已有260多年歷史了。到臨近解放的時候,一些藝人組成了約40人的“順德龍舟粵劇團”,到各地去“唱龍舟”并以此謀生。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1954年劇團解散后,“唱龍舟”的藝人各自活動,但還是可以賺到一些錢。“文革”的時候,該活動被禁止了,到現在還健在的會“唱龍舟”的人已經不多了。
順德杏壇鎮的“龍舟說唱”保存得較好,如今,龍舟說唱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惟一傳承人系70多歲的尤學堯。
尤學堯說,初始時學龍舟說唱的人很少,因為這不是個體面的行當,比乞丐好不了多少。當年窮人沿街或上門討飯時,會編一些恭喜祝福的唱詞,在喜慶的日子里挨家挨戶“唱龍舟”,主人為圖吉利,便會封點利是。不過,正因為“唱龍舟”可獲得一點微薄的收入,才不斷有人加入這一隊伍;逢年過節或者遇到嫁娶、喬遷等喜事時,人們也會請“龍舟公”唱曲助興。
如今,順德人大部分時間是在演出的場合才欣賞到說唱龍舟,隨著時代的發展,龍舟歌助興的功能也在漸漸地淡化。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