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豸浦村一年一度的“康公誕”會在年初六和年初七兩天進行,分豬肉是“例牌”活動之一
順德城市網消息 (見習記者林仲儒)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這句話你可能聽得多了,但親身經歷可能不多。昨天(2月15日),順德城市網記者在均安豸浦村經歷了一次分豬肉活動。
據了解,“康公誕”從昨日起分兩天進行,昨天是分豬肉,而今天(年初七)中午大食堂會宴開270席,宴請族人來吃飯,“23房,共300多人,只要是胡氏子孫都可以來參加,往年中山、番禺、高要等地的族人也會回來吃飯。”贊叔說道。
飯后是上頭香和響頭炮,約中午1時開始“請康公”的巡游活動,晚上在大食堂還會有折紙戲表演,如“狄青闖三關”、“林沖怒撒滄州渡”等戲曲。
那些年,我們經歷過的“太公分豬肉”
昨日早上8時未到,不少村民就已經在豸浦村胡家公廟對面的大食堂前等待,原來昨天是豸浦村一年一度的康公誕活動。活動有個傳統,那就是,豸浦村的每一戶村民就能領取一份蒸豬肉。
均安的蒸豬遠近馳名,那究竟這樣美味的蒸豬是如何做出來的呢?記者采訪到負責這次康公誕分豬肉的主廚桂倫叔,他介紹道,11只生豬,殺了以后,分開來腌制,腌制時間在2個小時左右,再用燒柴的鍋爐,一只一只來蒸,至少蒸1個小時,“從昨天下午4點開始蒸豬,一直到今天凌晨4點才全部蒸完,我們分成兩班人,每班6個人,輪流看火,保證蒸的過程不出差錯”。豬蒸完了以后,再用花椒、八角、糖、鹽等調味品伴味,斬開后,分開每袋一斤,派到各位村民的手中。
據一位鶴峰居委會的工作人員介紹,她們早前已向村民每戶派發了一張領取卡,村民憑這張卡來到大食堂門口就能拿到自己家的豬肉,總共1千多斤的豬肉,人人有份。
看著廚房里蒸豬用的柴爐,豸浦福利會秘書長助理贊叔無限感概,“我還記得那時候是解放前,我很小,每年一到康公誕我就流口水了,因為那時候生活貧苦啊,一年到頭都吃不到幾次肉,所以一到太公分豬肉的時候,我就特別興奮。”
贊叔說,那時候也是用這些爐來蒸豬,蒸的時候,爐底下會留下很多蒸豬水,那些水都滴滿了豬油,很肥,孩子們就爭著吃。“不像現在,所有蒸豬水都是倒掉的,現在的生活確實是大不同了,現在的孩子也不可能體會到我們那時候的艱苦了。”
93歲老翁的愿望:盼多些年輕人參與活動
“康公誕舉行有幾百年了,每年的正月初六全村人都會來參與,我今年81歲了,我還記得自己小時候參加康公誕時的情景”,村民偉叔告訴記者,雖然他現在老了,抬不動鑼鼓和羅傘,但都一定會過來參與到活動之中。
比偉叔更老的安叔今年已是93歲了,他表示自己年紀大了,希望年輕人能夠多點參與進來,讓這些村里的傳統活動能更好更持久地傳承下去。
事實上,村里的年輕一輩并沒有令安叔他們失望。讀初一的浩仔今年代表家里來拿豬肉,他說自己上年已經試過來領家里的豬肉了,覺得大食堂的蒸豬很好吃。除了拿豬肉,他還會在今天的康公誕巡游中托大香,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支持這個傳統節日。
而19歲的胡佑超就沒有來拿豬肉,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任務:他需要在巡游活動中擔任響鑼的角色,這幾天都在加緊訓練,“我玩醒獅也有好幾年了,自己挺喜歡這個的,打鼓和打鑼我都很在行,不過就是可惜不能像以前那樣親自去拿太公分的豬肉了”,他一邊練習一邊打趣道。在豸浦市場公交車站旁的練習房內,記者看到十幾個像胡佑吵一樣的年輕人正在排練著醒獅演出,看來康公誕這個活動不用擔心后繼無人了。
豸浦村的禁忌:不準吃鴨子
說到蒸豬,在均安都是有名的,村民們也喜歡吃。不過豸浦村卻有項禁忌:禁止吃鴨子。據村里的老人說,別說吃鴨肉,甚至連賣鴨肉,在豸浦村都是不被允許的,原來這和祖先康公有關。相傳康公原名叫保裔,是北宋時的名將,有一次打仗失利,被敵兵追趕至均安豸浦村一帶。
由于康公是騎馬走在泥路上,馬蹄印留了在地上,這樣一直使追兵能夠通過馬蹄印追蹤到他的蹤跡,就在萬分危險之時,一群鴨子經過,把泥路上的馬蹄印踏亂了,敵人無法再通過路上的馬蹄印來追蹤康公,使得他成功逃脫。從此以后,為了感謝鴨子的救命之恩,康公告誡后人不準吃鴨肉,所以今天的豸浦村還保留著不吃鴨子的傳統。
(編輯:林和)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