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自梳女文化記錄片《重走南洋路》開拍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張大偉) “以前,不少姐妹還在,大家經常相聚,熱鬧不已,當中有廚藝高超的,飯菜做得可好吃了。”采訪中,年近9旬的月容“姑太”(自梳女昵稱)開心的和眾人分享著過往的經歷,和藹可親的她始終面帶微笑,然而對于身邊姐妹越來越少的事實,卻難掩心中的一絲憂傷,“如今姐妹越來越少,熱鬧大不如前……”
作為可能是順德最后一批的自梳女,均安冰玉堂這一珠三角地區頗具規模和影響力的自梳女文化聚集區,自梳女數量從早年前的數十人之多,到如今僅剩16人,而健在的自梳女都已到了80、90歲的高齡,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她們將消失在眾人的視野中,由此引發的自梳女文化斷層的狀況不免令人擔憂。
那么自梳女文化的“斷層”該怎么破呢?均安的做法是用系統而全面的影像紀錄片來挖掘記錄、保育傳承和宣傳推介自梳女文化。為此,近日均安特地啟動了大型自梳女文化紀錄片《重走南洋路》的制作和拍攝工作。
對此,均安鎮黨委委員、宣傳文體辦公室主任李松告訴記者,接下來,均安將耗時數月,在順德和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均安自梳女文化發源地,以及后來自梳女下南洋打拼的國家取景拍攝,挖掘尋找均安自梳女文化的印記,還原和再現當年均安自梳女在南洋打拼生活的情景,讓外界可以深入的了解均安自梳女的傳奇故事,傳承自梳女文化精神。
李松指出,紀錄片的拍攝除了對自梳女文化精神的傳承和保育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順德與東南亞經貿往來和美食文化交流的一個歷史縮影,自梳女是順德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抓手,促進均安乃至順德對外開放的廣闊空間,加快順德對外開放腳步,推動順德“一帶一路”上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
據文獻記載,1934年到1938年的五年間,就有十九萬中國南方女性來到新加坡,其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順德,不少為均安的自梳女,她們憑借勤勞樸實的性格和精湛的廚藝,在當地家政業擁有極好的口碑,并被當地人親切的稱為“媽姐”,其中最為出名的要數“媽姐”歐陽煥燕,她曾先后在新加坡華僑領袖陳嘉庚、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家當女傭。可以說,“媽姐”們成為了順德與新加坡等“南洋”國家交流的“使者”,不斷促進兩地的友好往來,以及文化融合。以美食為例,“媽姐”們在順德菜烹調技藝的基礎上,吸收當地食材和飲食文化,如加入了咖喱、胡椒等調料,創出了獨具一格的跨國菜系“媽姐菜”,充分體現了兩地美食等文化的交流融合。
基于此,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之下,自梳女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勢必將助推順德對外開放的步伐,并為順德與新加坡等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國家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自梳女文化的挖掘與均安目前大力發展的旅游文化產業也可以很好的結合。李松表示,在自梳女文化的挖掘中,計劃將自梳女的古建筑冰玉堂、民俗“梳洗”和自梳女美食“媽姐菜”進行有機整合,與旅游部門和旅行社合作,開發出自梳女系列的旅游路線,與均安其他的民俗文化、自然風景和美食餐飲串聯,展現均安旅游文化民俗的魅力,助推均安旅游經濟和美食經濟的發展。
■鏈接
“自梳女”把頭發像已婚婦一樣自行盤起,以示終生不嫁、獨身終老,俗稱“梳起”,正式成為“自梳女”。 40年代,均安沙頭在南洋謀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鄉會。她們大都懷念故鄉,但回鄉又不能與家人同住(當時的風俗自梳女不得在家居住和辭世)。她們便倡議在家鄉建一間自梳女的安老院,1951年,安老院落成,取名“冰玉堂”,意謂超然塵世,冰清玉潔。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