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帝王出游圖
帝王出游是指農歷九月初四至十九日,順德均安鎮境內原江尾洲村坊和新華、天連村共十多個村,各以鑼鼓柜為單位,簇擁關帝、侯王鑾輿巡游的大型民俗活動。
村民相傳關帝信仰自宋代在該區域流行,而江尾洲十三鄉同處西江尾段的磨刀沙,三面臨江,深受江河海浪之苦。晏公被朝廷敕封為平浪侯后,江尾信眾亦信奉侯王。明洪武年間,三華帝王古廟建成,同祀關帝與平浪侯王。清咸豐元年(1851)帝王古廟擴建后,于五月十三日“關帝磨刀水”汛期期間,將關帝、侯王神鑾抬出,在江尾洲十三鄉巡游。清咸豐、同治年間,因應汛期抗洪緊張情態及耕作節奏,出游時間改為九月。清末祭祀圈擴展至新華、天連兩村。巡游活動一直持續至抗戰前,抗戰后停頓,至改革開放后再度興盛。
巡游保存完整起宮、巡游、座宮、回宮儀式,嚴格執行固有巡游路線,自三華帝王古廟出發,游遍各鄉而后回鑾古廟。隊伍以關帝、侯王鑾輿為中心,分為彩旗隊、手扛武器的八寶隊、羅傘隊等。隨行信眾以八音鑼鼓柜為核心組成方陣。
八音鑼鼓柜是一個雕刻華麗、用以放置樂器的精美木柜,行進演奏時,將鑼、鼓放于柜內,其余樂器由樂手手執演奏。各村各坊均有代表本村的鑼鼓柜,整個巡游過程,有約四十個八音鑼鼓柜參與。巡游時,八音鑼鼓演奏戲曲片段、舞臺劇目、牌子曲、小調等,相互較量鑼鼓演奏技藝。這對推動粵劇、粵曲、廣東音樂的發展有深遠意義。
帝出游帝王出游的覆蓋區域,舊稱江尾洲十三鄉,其中三華、沙頭、南浦等村落,在宋代時便已成村落。村民相傳,自宋代起,關帝信仰便在這一帶流行。而江尾洲十三鄉三面臨江,深受江河海浪之苦。明代洪武年間,晏公被朝廷敕封為平浪侯后,江尾信眾亦信奉侯王。
明洪武年間,三華帝王古廟建成,同祀關公與侯王。清咸豐元年(1851),附近五條村擴建帝王古廟,故廟宇俗稱為“五股廟”。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