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來,沙頭人對粵劇曲藝的熱情不減
沙頭,是“中國曲藝之鄉”順德均安的一個村落。這個村落有著深厚的藝術底蘊,早在十九世紀后期,就有曲藝愛好者自發組織的曲藝組織,在勞動之余相聚一堂,自編劇目,娛樂鄉親。百年來,沙頭人仍舊對粵劇曲藝的熱情不減。
作為曲藝之鄉的均安,均安誕生過不少曲藝名伶,像“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李海泉,粵曲唱腔中獨樹一幟的“蝦腔”創始人羅家寶,以及羅家權、羅家樹等粵劇名家都是均安人,而且均安一多半的人都喜歡曲藝,幾乎村村都有曲藝社,人們茶余飯后或者逢年過節都會搭臺唱戲,曲藝在均安有著源遠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如今已經75歲的黃仲甜便是沙頭資歷最深的曲藝發燒友,頭發花白的他玩了一輩子“鑼鼓”。為了延續傳承沙頭百年的曲藝文化,從1997年起,他開起了義務鑼鼓培訓班,教左鄰右舍、青少年敲鑼鼓。20多年來,他教出了上千名鑼鼓徒弟,其中有不少徒弟從他的教室走上了專業的粵劇戲曲的舞臺,成為了專業的樂師。
在沙頭東壁大街上,小小的窄巷之中,藏著九個曲藝社,行走其中,人們不時能聽到各種曲藝。這條街就是曲藝發燒友的聚集地——曲藝一條街。
每當說起沙頭曲藝的往事,人們總會想起黃仲甜的父親——黃少軒。生活在東壁大街的黃少軒可謂是當時沙頭乃至均安最耀眼的“明星”。黃少軒粵劇功底扎實,還特別能“折騰”,將整個村的曲藝活動弄得十分豐富。
多年以來,黃仲甜一直堅守在曲藝的道路上,在文化站工作20多年。當時,均安鎮曲藝文化如火如荼,但是長期在一線玩曲藝的他,已經察覺到均安曲藝人才老齡化的問題,尤其是敲擊樂師逐漸開始青黃不接。當時的黃仲甜就考慮招收徒弟,希望能夠有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這一行列當中。從1997年開始,黃仲甜在均安鎮文化站推動設立每年一屆的暑期曲藝培訓班,一直延續到現在,培養出一千多名曲藝愛好者。
“在均安,關帝侯王出游等民俗活動每年都如期上演,鑼鼓表演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均安的這一民俗讓鑼鼓有了更多展示的機會,也為這一藝術的傳承提供了更多契機。”黃仲甜說。
前段時間,均安一年一度的關帝侯王出游結束。往年的巡游活動中,都是黃仲甜親自出馬坐鎮敲鑼鼓,今年的巡游之時,鑼鼓手換成了幾個小朋友,他們都是黃仲甜的徒弟。眼見鑼鼓藝術后繼有人,黃仲甜比什么都高興。(袁永)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