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梁雯雯) “此牛怎么犁”、“懂四則運寸”在梁士貽的筆記本中,像這樣讀不通的詞句比比皆是。在外行人看來,這些詞語就是“天書”,但對于梁士貽來說,它們就是自己的寶貝。每個詞語放在猜燈謎的情景中,這些看似無理的詞語其實有著獨特的意思,就像上述兩個燈謎的謎底分別是勒流的地名安利,還有會計。
梁士貽是勒流人,在他74年的人生里,燈謎陪伴了他大半輩子。10年前,他見證了勒流燈謎協會的成立,并出任協會會長,為勒流燈謎的傳承而努力。近年來,為了燈謎的傳承,年逾古稀的他甚至站上講臺,給勒流大晚小學的學生講課。
如今退休在家的梁士貽,晚年生活倒是悠然自得。而年輕時的梁士貽是在勒流供銷社當會計,也算是一個文化人,他說自己不太喜歡交往,空閑之余尤其喜歡到勒流街頭巷尾看別人猜燈謎。
時代印記:勒流、大良、容桂“火最旺”
勒流燈謎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在已故著名燈謎人士、順德謎壇泰斗劉鳳儔的帶領下,勒流創出了一番名堂。當時整個順德的燈謎發展旺盛,其中又以大良、容桂、勒流的水平為最高。當時順德的經濟并不發達,大多數農民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大家都在為生計而忙,沒有過多的娛樂文化,而燈謎以其雅俗共賞的特點,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節目之一。
每每在元旦、元宵節、中秋節等節日,猜燈謎是人們最常見的活動。當時的順德縣文化部門也會把燈謎印成一本本小冊子,分發到各個公社,然后再由各村舉行猜燈謎活動。這些燈謎大多與村民的生活有關,“有些村還會把他們村書記、生產隊長的名字寫成燈謎,通俗又有趣味,我們都喜歡猜。”梁士貽對當時的情景很是回味。
在梁士貽的家里,記者見到了近10本80年代的燈謎小冊子。這些小冊子,在他看來,每一本的內容都記錄了當時順德生活變化。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燈謎以古詩詞、毛澤東詩詞、順德地方名稱為主。上世紀80年代,隨著順德經濟的起飛,順德家電也出現在燈謎中。上世紀90年代,歌星、歌詞擔當主角,到21世紀,越來越多的體育名人成為關注,比如跳水冠軍田亮等。
與時俱進:熟讀古典名著知曉各類信息
時代變,學習的范圍當然也得與時俱進,為此,梁士貽不但要熟讀古典名著,還要隨時知曉社會的各類信息。為了能猜出更多的答案,對燈謎感興趣的梁士貽開始對燈謎進行研究。由于燈謎涉及到天文、地理、醫理、人物、地名等多個領域,為了解出一個謎底,梁士貽很多時候都是翻查了大量的古典詩詞、科教書籍。
最初時,梁士貽是自學摸索猜謎的規律,由于當時的傳播渠道有限,大多數的知識都必須從書本上獲得。而且由于沒有電腦,大部分資料都靠手抄,“此牛怎么犁”、“懂四則運寸”也是他通過手抄記錄的。在梁士貽的筆記里,當年他自己創作的燈謎還由淺到深,再由深到難,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不難看出這位老人當時為燈謎所付出的努力。
后來,梁士貽在老前輩劉鳳儔的指點下,對燈謎的研究范圍也越來越廣,并且對燈謎的熱愛程度越來越深。“有時吃飯、走路都想著那些謎語,有時在路上看到一些景物,腦子里自然地就想著怎樣把它寫成謎語。”
開班講課:不遺余力傳承燈謎尋后人
1998年,勒流燈謎協會正式成立,梁士貽出任協會會長,經常到全區跟其他鎮街的燈謎愛好者進行切磋。有時,他與其他燈謎愛好者還通過信函的形式進行“函猜”,那些信件至今梁士貽還保留著不少。不過,隨著年歲的增長,梁士貽表示思維大不如前,已不能像以前一樣與別人“過招”。
自三年前退休后,除了給家里忙些家務活,梁士貽現在忙于給大晚小學燈謎班的學生上課。從2006年起,燈謎作為特色教學引進到大晚小學后,梁士貽與協會的其他成員就輪流當起了講課人,每個星期固定要給學生上一節課。這個過程雖然辛苦,不過梁士貽倒是覺得樂比苦多,因為至少為勒流燈謎發展的傳承作出一些貢獻。“現代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年輕人大多都不喜歡猜燈謎這些傳統活動,希望通過我們老一輩的努力,不要斷了燈謎文化這根線。”
(編輯:梁云)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