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隊是勒流美食文化中一個獨特的體現(圖/yesir)
曙色昏昧,小北風吹得正緊。
仍在沉睡的小村靜極了。忽然,一長串汽車駛出連杜村道,車燈切割夜色,仿若無數火龍在四野游動。
那奔雷動地似的車隊,是部隊拉練的運兵車,抑或摧堅陷陣的坦克集群?
當然不是。
其實,車內裝載的,是連村第一烹飪服務隊的廚師、刀工、服務員,以及各種廚具、臺凳、遮蓬,十余輛客貨車伴著鍋碗瓢盆交響曲,正碾碎夜色浩浩蕩蕩勞師遠征……
早春。暮色。農舍。
農舍內,煙霧彌漫,煙灰缸積滿煙頭,散發出濃烈的煙草味。
三個人都沉默著。
他們已交談多時。或許,都說累了。
他們已探討多時。或許,都失望了。
“我們生產隊80%耕地被劃出來籌建工業區,我因此被村民誤會。我打算不再做這個生產隊長了。”說話的是時值壯年的翁三根,他滿肚憋屈無處發泄,突然高聲嚷嚷。
“正好,回家陪嫂子生產孩子唄。”較年輕的張意純一副樂天的樣子,嘻著臉打趣。
“那點分紅餓不死撐不壞,你幫我養孩子呀?”
“你孩子關我屁事!他們又沒叫過我一聲爸。”
兩人打嘴仗互相戲謔,接下來會說出更不中聽的話,一直未吭聲的翁照常咳嗽一聲,慢條斯理地說:“不挪往另一個魚塘的小魚養不大。做人嘛,哪能老是吊死在一棵樹上。”他較之二人年長,老成可敬。翁照常原本干的是燒磚的活,卻對烹飪產生濃厚興趣,閑來常在飯店廚房流連,沒人教便“偷師”,執著癡纏的他年輕時就練就一身主廚的本事,前些年自己開了個餐館,終于實現“掌大勺”的夙愿。
“那,我們該怎辦?”其余二人感覺敏銳,知道翁照常已度出了好“橋”。
“我們辦個流動飯店,怎樣?”
“飯店……怎么流動?”翁三根二人不明所以,不曉得翁照常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翁照常慢聲細氣說:“村里哪戶人家有紅白事,我們經常去幫廚。干脆!拉起一支烹飪隊伍包工包料提供服務收取費用,大家不是有活干了么?”
一言既出有如電光火石,形成一種無以言說的默契。原來,他們都對烹飪有興趣,常被請去幫廚。
或許是餓出來的見識,窮出來的聰明。一幫地道的農民組成的烹飪隊成了連杜新的經濟體試水的先行者。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是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水鄉,“出門三步水,入村四處塘”、“一船蠶絲一船銀”,歷來就是富饒的魚米之鄉,富裕的生活造就了當地馳名的飲食文化。“食不厭精”,順德人喜飲善啖,不僅會吃,更善烹。“食在順德,廚出勒流”,由于傳承有自代不乏人,順德廚師相當大的比例源自勒流街道,廚師之家廚師世家廚師村比比皆是。
連杜就是有名的廚師村。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每逢祝壽婚禮、新居落成、龍舟競渡、宗教節日,順德人都喜歡擺酒席增添喜慶氣氛。早在解放前,就有上門為主人家做菜的活動,稱之“到會”,當時有專門“到會”的酒樓和出租碗筷炊具的店鋪,而民間由一兩人帶領幾名或十幾名幫工到主人家幫辦筵席,是后來烹飪服務隊的雛形。幫廚圖的是熱鬧和助人為樂,那時候窮不計利,市場經濟意識也淡薄,所以義務性質居多,除了吃上一兩頓好飯好菜,主人家也會送些糖果、毛巾一類犒賞,或封上三五元紅包。
有需求就有市場。翁照常三人發起的草根烹飪服務隊,為的是解決民生問題,是恰應時勢走向市場的經營活動,是質的轉變。
既然是市場行為,資本必不可少。那時,在地里刨食的農民沒存幾個錢,他們想出個股份制的辦法引資入股,于是,九個股東(現增至十個)撐起了烹飪隊,接著“募勇招兵”,在廚師村的連杜并非難事。
二十年來,這支烹飪游擊隊轉戰珠三角地區,由此坐大成勢。
連村烹飪服務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現的?為什么能引發群體效應?給連杜帶來了什么變化?帶著一連串問題,我實地考察和走訪了一眾有關人士。
首先拜訪的,自然是連杜村老支書冼炳流,我們是老相識了。十年前,我曾為連杜的連片桃花田寫過散文《在桃花盛開的地方》,老書記至今念念不忘,做過白內障手術沒幾天便在家里接待了我。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任村黨支部書記,歷時較長,卸任后對村里的事仍能如數家珍。
“連杜只是個人窮地偏的小村,由連村和杜村合并而成,經濟總量在勒流并不靠前,很難有什么大作為。”據他介紹,全村總面積2.58平方公里,現今可耕地包括魚塘基地共1600畝,戶籍人口2700多人。村民除了養魚,就是在魚塘邊基地種植觀賞桃花,名曰緋桃,年關歲末能賣個好價錢,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種植歷史,不過那點桃花和魚塘養不活那么多村民。迷失或堅守,是進還是退?那就試著另謀出路吧,招商引資,建立工業園區,也是城市化勢所必然的趨勢,但仍是走不出困局。
“那又為什么?”
冼炳流伸出被農具打磨得粗糙的雙手,說:“誰不想踏梯望月啊?工廠是建了不少,對握慣鋤頭的農民來說,工人是好當的么?”他說的倒實在,村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技術活干不了,粗活又掙不了多少錢,更重要的,是自由散慢慣了,工廠各種嚴格的規章制度猶如緊箍咒,適應不了,于是紛紛選擇逃離,最后留在工廠的才11個人。年輕人適應能力還好些,那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是難以“轉型”的,他們安份守成心懷鄉愿,“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可以說是他們這一代人的寫照,怪不得1993年3月連村烹飪服務隊掛牌成立時,他們與年輕人一樣踴躍參加,就業問題有所緩解,老支書不必再搔白了頭,勒流街道辦和村委會更是鼎力支持。
至今,連杜已成立了多支烹飪服務隊,上規模的有四支,不在同一量級的難以數計,就業人數占全村勞動力的一半,集優成勢組成了名副其實的“烹飪軍團”。
“再一個是治安問題有了大的改觀!”現任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慶標深有感觸。他說,征地后使部分村民失去耕地,閑散的生活造至污風邪氣上升,精神生活空虛者愛惹事,染習賭博等庸劣習性更使不少人走向沉淪。村民參加烹飪隊后自律守序,人做得磊落,錢掙得坦蕩,養正邪自退啊!更何況,同村同姓人多為本族弟侄,縱然人與人之間有過宿怨,工作中朝夕日久也易于和諧共融。
“開席,起菜!”隨著宴會司儀通過高音喇叭一聲令下,鞭炮聲中,近200名身穿統一服裝的村姑少婦大媽大嬸,似雁行而來魚貫而出,以鐘表機械的規則和準確,快速將“連杜出品”的菜肴陸續送到每一桌筵席,場面極為震撼。
連杜村有個別開生面的“生財會”,每逢農歷正月二十五日,都會在綜合廣場舉行“盛世良辰祝賀水月宮生財圣會”,驅疫納吉,象征福祉。我幸獲邀請,隨和湊趣參加過一兩次,那“千席宴”、“萬人宴”的盛大場面足可一驚人的眼目,使人增聞長識。試問,哪家大酒樓能一次性辦出一兩千席的宴會?更何況,村中喜慶圖的是熱鬧氣氛,那是酒樓所無法替代的。
萬人宴雖無北珍南饈,倒也大魚大肉,頗有梁山好漢“大碗飲酒,大塊吃肉”的豪情,真叫一個爽啊!這濃濃的、純樸的鄉土風情令人感動不已。人們可以親身感受傳統的民俗,還可圓“生財”、“祈福”的愿望,并趁機招商聯誼做善事,慕名而來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甚至吸引了港澳臺及歐美等多個國家的鄉賢和朋友。
萬人同宴,祈福生財,共話商機,和諧相處,同心同德,盡享歡樂。樂就是福,歡樂給人們的日子添了滋味!于是,情濃于酒,家家扶得醉人歸……
浸透著現世風情的情景劇,幾乎每天都在各地上演。相對于高端市場,未嘗不是對傳統飲食文化的致敬與回歸。
連村第一烹飪服務隊的經營理念是:巧手烹美食,經營誠為本,財源水長流。他們來自草根階層,搭的是草班臺子,所持的自然是草根立場,社會轉型期陣痛中催生的新的經濟體,因洋溢口碑而顯聲揚名,生意也逐漸延伸到順德以外的地方,以“運動戰”的方式活躍在廣州、佛山、深圳、東莞、珠海、肇慶、江門、清遠等地。
不過,民間烹飪隊的價值意義,是難以用產值量化的。
連杜綜合廣場旁邊一所小房子,是連村第一烹飪服務隊的辦公室。由于連杜陸續組建了多支烹飪隊伍,以示區別,翁照常他們肇其端的“老字號”,加了“第一”字樣。
廿年風雨路,經過商品經濟大潮的洗禮,第一烹飪服務隊的機制已逐步完善,以股份制企業運作模式,分工明確,張意純負責全面工作,翁照常負責財經,翁三根負責后勤,我采訪時,業務員進進出出顯得很忙碌,訂單紛至沓來。等待了好一會,翁三根才抽出時間與我面談。
時下,飯店酒樓比比皆是,其他人看到商機也組建了多支烹飪隊,第一烹飪隊不僅能生存下去而且不斷壯大實屬奇跡,其中有什么不為人知的策略?
“用普通食材做出價格合理色香味俱佳富有家鄉風味的大餐!”翁伯中氣十足說出了長長的句子,還強調要做到保持鄉土味,傳送嶺南情。他自信滿滿地說,這些年來,他們主辦過多場大型宴會,比如順德連杜生財會、順德觀音開庫、廣州石井慶豐村“共慶和諧齊歡聚”等等,動輒一兩千席,不滿百席的已算不上“大”了。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在逐鹿爭雄的競爭市場,他們采取的策略不是“互相水火”,而是共生互補。多元共榮才是人類合理生存的命題,否則,贏得了當下,輸掉了明天。我隨手翻看一張菜單,特別之處在于,每款菜式下面都標明食材斤兩,足量上席。我問:“那席菜若在酒樓,性價比如何?”
“大約相當于酒樓價格的一半,星級酒店就不好估算了。”互惠雙贏的烹飪隊,多年來不改不變的,是抓廚藝、抓品質、抓服務,更重要的是抓食品安全。這支烹飪隊現有廚師20多名,每年都要體檢持健康證上崗,由正規經營、食材通過衛生部門檢驗合格的固定供貨商供應,即使到外地操辦酒席,所有食材都從順德送達,若同時就餐的成千上萬人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是不得了的大事。二十年來,這支烹飪隊以“顧客至上,優質服務,選料上乘,質量取勝”為宗旨,菜肴出品、衛生問題實現零投訴。
步出綜合廣場,我在村內街巷轉悠。
珠三角無以數計的村居中,連杜平凡得幾乎沒什么個性。朝升夕落的日子,村民同樣有他們的哀樂悲歡,同樣需要渴而飲、饑而食,也經歷過窮得只剩下嘆息的年月,為了活路生途有過觀念碰撞,有過勇于圖變,終于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涌動中選準了站位點,創造機會各擅其技改變了自身命運,這又是何其有幸!
十年人事幾翻新,現今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街巷整潔,兩旁多是回廊抱舍的小洋樓,路上奔跑的時見小轎車,可見不少村民家資豐裕達到小康水準。轉到一片開闊地,有一群人在大灶前做菜。適逢,當天是連村第一烹飪服務隊負責人張意純的女兒出閣,時近中午,正為早到的親朋張羅午餐。
桌上堆滿一箱箱名廠出品的臘味、扣肉、魚皮角和調味品,幫工們在擇蔥剝筍、切剁食材,手持利刃麻利地忙活;地上用磚塊臨時壘起圓形大灶一字形排開,直徑一米多的大鑊里在蒸飯,而掌勺大廚在各顯身手,或炆焗,或清蒸,或小炒,炒菜的舞動一米多長的大鑊鏟,一鑊就要出三五十碟菜,這樣的技巧和手勁不是一朝一夕能練就,而且,簡單的菜式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更能衡量師傅的手藝,也更耐人尋味。
民間流動烹飪服務隊已成燎原之勢,順德范圍內至今不下百余支,對提振第三產業、擦亮“順德美食”這塊招牌功不可沒,那一支支活躍在各地的隊伍,正趨從市場需求,懸帆風正,直濟滄海……
歷史新時期以來,順德綜合實力一直在全國百強縣(區)的前列,更是各項改革的先試先行點。民間烹飪服務隊的涌現,所承續的,正是敢為天下先的“順德精神”!(文/周鐵株)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