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嵩孔公祠外墻完好,堅固青磚成為上涌百年歷史的見證者
恬靜午后,行走在勒流上涌阡陌小道,走讀那見證上涌百年來繁榮興衰的祠堂文化。轉角路過萊嵩孔公祠,忍不住駐足,青磚、瓦頂、磚雕,精致的立體壁畫因為年久失修而部分掉落,但是驚艷的色彩和優雅的造型并沒有被時光掩蓋……由于長期風吹雨打而日漸被模糊的精美,讓人不禁為它們感到悲傷。
上涌現存最大的有萊嵩孔公祠和東泉孔公祠。萊嵩孔公祠,始建于1930年,重修于2014年,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為青磚建造,磚木結構,瓦頂,有磚雕、灰塑,是上涌村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圣裔祠堂。東泉孔公祠,始建時間已經久遠無法追溯了,200平方米的建筑里,堅實的磚木結構搭配瓦頂,線條感仍在。村境內還有始建于清末的流澤書院,與萊嵩孔公祠已列入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經過歲月洗禮的立體壁畫的形神依舊存在
祠堂里承載“仁義禮智信”,孔氏家風代代相傳
勒流街道上涌村,元朝末年,由孔、何兩姓開村,沿河涌居住生息,孔族是孔子第十一代后裔,由族人定名為上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保留有古老的祠堂老榕樹和一棵歷史悠久的古松樹,享有“先有古松后有上涌”的美譽。面積2.55平方公里,轄下7個村民小組,村民姓氏多為孔姓、何姓。300多年前孔子第55代后人孔道念入贅黃氏家,隨后開枝散葉而形成。
上涌村孔氏家族一直傳承著學詩、學禮的祖訓,不僅堅守著重視教育的傳統,還將父慈、子孝、仁義禮智信的家風代代相傳。主要宗族活動是祭孔,每年清明和重陽期間,該村的孔氏后人都會前往廣州白云山鳳鳴崗古墓群,祭拜第43、44、45三代嶺南孔子后裔始祖。此外,還不定期參加周邊孔氏宗親慶典活動。
上涌保存較完整的萊嵩孔公祠,青磚建造,外立面堅固無比,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在祠堂門口處,可以看到兩邊殘留的立體壁畫,在雕刻方面,即使殘缺也能看出工藝精細,形神兼備,富有動感的顏色和氣勢仍在,建造之初整體賞心悅目的藝術效果呼之欲出。作為圣裔祠堂,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百年來承載著孔氏文化的作用,幫助孔氏文化得得到延續。
質感木門見證了上涌孔氏文化的盛與衰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村里保存有不少孔氏圣裔祠堂,家家都供奉著孔氏先人牌位,村中隨處可見的祠堂石墩上也刻有族氏典故。村里依然按照孔子老家地名而命名巷道,如昌平路、南安路、中興路等,處處讓人感受到孔子的圣人遺風。代表碑刻有立于丙寅(1926年)四月夏浴佛節日的“洙泗淵源”(廣琛篆于蠖廬),與“昌平之門”、“天南圣裔”、“派源東魯”等四塊石刻均原為上涌村閘門上的石橫額;還有“荊秀書舍”、“御前古道”石刻。
《嶺南順德縣上涌鄉孔氏家譜》
建設村史館,打造黨員群眾精神新家園
城網君從上涌村委會獲悉,多年來,上涌村民們對于修繕祠堂的愿望日趨強烈。
孔子文化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認可。上涌村委負責人表希望,作為“孔氏后裔村”,希望經過修繕能夠提升上涌的文化底蘊。同時,強化村里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改善村民貧乏的文化生活,成為上涌宣傳文化陣地。
據悉,2018年上涌村開展黨建實務化工作,黨員志愿者定期入戶聯系群眾,收集到相關的建議和意見,群眾普遍認為:近年農民的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相對滯后,特別是村內的多座的祠堂年久失修,日漸破敗令人痛惜,對修建文化陣地的愿望尤為強烈。
洙泗淵源
上涌村黨委擬通過“建設村史館,打造黨員群眾精神新家園”為切入點,修繕村內目前僅存面積最大的樂泉孔公祠,建設為上涌村史館,以修補、加固為原則,對樂泉孔公祠按建筑物原風格、原材料、原形制進行修繕。擬打造村史墻、村史文化長廊,具有陳列、教育、文化等基本功能的村史館。
同時,結合孔子傳統文化的傳承,聯動開展開蒙禮、入學禮、成人禮等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弘揚傳統文化。建設上涌村史館是鄉村振興的精神源泉,既留住人文精神,也留住鄉音鄉愁,凝聚人心,是保護鄉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上涌村人民的美好愿望。
上涌村委希望,作為勒流街道唯一一個仍在賡續孔圣香火的自然村落,應該著力打造孔子文化,修復宗祠,鼎盛香火,挖掘、整合、盤活現有的歷史人文資源,傳承中創新,創新中發展。(彭美慈)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