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順德區一天產生多少噸生活垃圾嗎?”“請問‘垃圾’一詞最出現在哪個朝代?”“一噸廢紙回收可以節約多少棵樹?”帶著尋寶地圖上的問題,5月14日,陳村鎮開展“垃圾分類我先行”——陳村鎮小學校園小記者生活垃圾分類參觀實踐活動,讓小記者們共同感受了一場垃圾變廢為寶的奇妙之旅。
“垃圾分類我先行”——陳村鎮小學校園小記者生活垃圾分類參觀實踐活動
此次活動由陳村鎮黨政綜合辦公室、陳村鎮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陳村鎮宣傳文體旅游辦公室、陳村鎮教育辦公室共同主辦,陳村鎮小學校園小記者一大早就乘坐大巴,一同前往杏壇參觀垃圾焚燒廠和西滘的“蟲齒幸福”農場,近距離認識和了解垃圾焚燒發電生產工藝及蟲齒幸福農場的廚余垃圾處理方式。
頒發陳村鎮中小學環保教育基地牌匾
在參觀杏壇垃圾焚燒廠前,陳村鎮教育辦公室、廣東順控環境投資有限公司,在杏壇垃圾焚燒廠一樓大堂舉辦了簡單而隆重的授牌儀式,頒發了陳村鎮中小學環保教育基地牌匾。隨后,講解員帶領著小記者參觀沙盤,讓大家大致了解焚燒廠的整體結構。
小記者參觀杏壇垃圾焚燒廠沙盤
接下來,講解員帶領小記者前往三樓,逐步揭開垃圾焚燒廠的“神秘面紗”。一噸廢紙=20棵樹齡有30年的樹木;塑膠制品永遠不能分解;玻璃罐降解需要1000年;一顆紐扣電池會污染60萬升水(相當與一個人一生的用水量)……科普長廊上,生動形象、圖文并茂的內容讓小記者們直觀的認識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他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記,將學到的知識銘記于心。
脫水車間里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
隨后,小記者們走進垃圾焚燒廠工作間實地參觀,直面脫水車間里的堆積如山的生活垃圾,直觀感受“垃圾圍城”的震撼。講解員介紹稱,杏壇生活焚燒廠能協同運行日處理日處理3000噸生活垃圾、400噸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和300噸餐廚垃圾,擁有一體化的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泥垃圾處理系統,通過一系列的層層處理,真正實現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過程。“如果不是今天來實地參觀,我真的無法想象我們一天居然能產生一座大山的垃圾。”碧桂花城小學四年級學生袁子丹對城網君說,垃圾遍地實在太可怕了,我們應該呼吁大家節約資源,減少垃圾的產生,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讓順德成為我們更加美麗的家園。
小記者們紛紛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記錄在筆記本上
參觀結束后,講解員帶領小記者前往會議室觀看宣傳片并考察小記者們參觀后的學習成果。面對講師的提問,小記者們胸有成竹,紛紛舉手搶答,現場氣氛異常活躍。陳村鎮綜合行政執法辦還為小記者們準備了垃圾分類小勛章、垃圾分類記事本等小禮物,獎勵積極參與互動的小記者。
小記者前往會議室觀看宣傳片
只有放錯地方的東西才叫垃圾,在了解到垃圾處理的整體過程后,小記者們繼續前往西滘“蟲齒幸福”環保農場了解廚余垃圾減量化的新模式。西滘“蟲齒幸福”環保農場一直堅持的理念就是讓垃圾回歸正道變成資源,從而推動垃圾分類的發展促進垃圾資源轉化、增強廣大青少年和社會公眾對垃圾分類的意識,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環保習慣的養成。
講師為小記者們講解廚余垃圾無害化處理技術
農場講解員向小記者們普及了垃圾分類知識及黑水虻技術,帶領小記者認識黑水虻,親身感受廚余垃圾喂黑水虻的成果,了解黑水虻和廚余垃圾之間的關系,以及廚余垃圾的用途。隨后,講師拿出一袋生活垃圾,抽出現場小記者進行分類,分類后可直觀的看出一袋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后,會有多少的資源可以循環利用,把垃圾變為寶。
“舉辦這次活動,主要是希望學生在實地參觀的過程中,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通過小手拉大手的形式,以小帶大,以點帶面,呼吁更多人加入垃圾分類行業,實現分類我參與、我知曉的目標。”陳村鎮教育辦教育行政科蔣方勇說道。
陳村鎮綜合行政執法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小記者們有獨特的視角觀察和發現問題,他們不但是觀察員,也是宣傳員和監督員。活動結束后,小記者們會將自己的所見所想講述給周邊人聽,也會用實際行動宣傳和監督垃圾分類工作。有助于推動我們補齊短板,提高垃圾分類的管理水平。”(邵巧玲)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