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憶荷
順德區樂從鎮勞村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平原經濟區,曾經富甲一方,被譽為“小金山”,名馳遐爾。
勞村勞氏始祖名彥忠,號嶺仙。年少時,因元朝末年兵荒馬亂,隨父避禍隱居于玉屏山,長大后游歷四方,三十八時(1387年)游至勞村,見這里土地肥沃,認為是繁衍子孫的好地方,于是攜夫人宋氏及二兒子澹碧到勞村開族,因為玉屏山的人皆叫他小勞子,所以勞村開村時叫小勞村,至今已有601年。
勞村開村時,其所在地共有區、梁、譚、簡、鄭、曾、勞七姓。勞氏人口最少。勞氏五世前都是一介寒儒,人丁單薄,功名不第,備受大姓欺負。
勞村娶嫁習俗有個名詞,在辦喜事前開膳叫“推船飯”,相傳勞氏開族初期,每逢勞姓花轎迎親路過其他大姓族人的祠堂,他們會關閘封路,阻擋迎親隊伍行前進,這時勞姓族人唯有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改擇水路而過,由于村人娶親多采用冬天,這時期河水干涸,小船難行,只好請親友幫忙下水推船。所以在娶親前請親友吃“推船飯”,向親友打招呼,要他們到時幫忙推船。這習俗延至今天。
直至五世日光公,因幼子懶于讀書,不聽從教導,一時氣盛,隨手將書桌上的墨硯向他扔過去,不慎誤傷身亡,葬于勞村山地,墓旁置了一塊硯,志在鞭策后代,勤奮好學,不要忘記祖訓,后來,勞氏家族人才輩出,勞通、勞新、勞錦章、勞國榮、勞永兆等人先后中舉。
民國四至五年,即1915~1921年間,勞村耕地遍植蠶桑,并興辦可以容納五百人的絲廠三間,采用先進機器進行生產,產品質優,遠銷歐美。
1934年,由勞楚翹、勞伯偉等人向九區陳行山處購買爪哇優良蔗種,移植到勞村,并組織勞氏村人在順利農場(即現在的南沙)種植,種植面積達數百畝,開創全區大面積種植甘蔗之先河,約比其他鄉早種植三年。
抗日初期,順德糖廠被日機轟炸,無法開工,蔗農頓時陷入困境。為尋求出路,勞氏率先創建利華、公成、利農三間糖廠,開始時用人手榨糖,自制片糖。后來,勞伯偉首創利用耕牛拉石輪榨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兩三年后,普遍采用機器榨糖。很快,勞村進入鼎盛時期。抗戰勝利后,全村計有廣大、永昌、聯興、利華、利群、青年、人和、合成、利民、利農、利興、公平、聯合十三間糖廠,均以制造片糖為主,共容納女工二千多人。聯興廠日榨二十萬擔蔗糖,規模最大。后來,聯合、廣大兩家糖廠相繼采用真空蒸溜法兼制砂糖。
勞村當時既是制糖工業區,又是片糖集散地,片糖除運往廣州和外省外,還有部分留作內銷,有部分蔗農搭榨存糖待沽,議價外運。
由于種植甘蔗和糖廠用工的需要,當時的勞村需要大量勞動力,每年的舊歷十月中旬到清明節前后,便有五六千人涌入勞村,包括送蔗的蔗農,收購蔗糖的外地商人,村里的河道擁擠異常,運蔗的小船經常找不到地方停泊。
勞氏家族以團結互助美名附近七鄉,勞氏家族的富人自覺承擔保護同胞,維護本村利益的重任,當時土匪猖獗,但村人由于受到富裕的族人保護,幸免受到土匪的搶劫和傷害。
日 本鬼子入侵時,有個叫援堂的人懂得日 本話,鄉人派他與日 本鬼子周旋,搞關系。日 本鬼子在鄰村的祠堂圍困了許多人熏硫磺,日 本子叫姓勞的人站到一邊來,叫援堂把他們帶走,保住性命。
勞村長時間太平盛世,生活安定,勞氏村人不但可以找到安穩的工作,積攢了錢還可以買糖存貨,到七八月再出售,賣個好價錢,很容易積累到資本。
勞村里有個叫“大新”的街市,大小商鋪二十多間,攤位星羅棋布,由早到晚,摩肩擦踵,絡繹不絕。抗日勝利后,村人經常蓋搭戲棚,邀請粵劇名班演出,一演就演半年。
當附近七鄉逐漸衰落,村里其他姓氏也逐漸凋零落魄時,唯一勞氏村人擁有這一片繁華景象,所以勞村當時被譽為“小金山”。
(編輯:若谷)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