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列故居位于在杏壇鎮(zhèn)北水村新基大街2號(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3954.jpg
900
675
一般情況下,故居并不對外開放,想要入內(nèi)觀看的游客可以到旁邊的平平巷4號,找安伯,他能帶游客入內(nèi)參觀。(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3959.jpg
900
675
一進故居里面,就能看見一扇3米多高的大門,這是典型的古代大宅建筑風格(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005.jpg
900
675
繞過大門后,就能看見四柱大廳的布置,是一個大院落的布局。(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020.jpg
900
675
尤列銅像,據(jù)北水村村民介紹,尤列一生無子嗣,被記載的他的子孫其實是過契而得。(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034.jpg
900
675
大廳內(nèi)的三面墻壁掛滿了展示尤列生平事跡的版畫。(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042.jpg
900
675
大廳中間的玻璃柜里,存放著尤列的手跡,如這份《啟示用菚》(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03.jpg
900
675
尤列的親筆抒寫,“為善最樂”。(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15.jpg
900
675
中英雙文體的書籍,介紹了尤列在南京政府工作期間的秩事。(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15-50.jpg
900
675
墻上的黃銅壁畫,記錄著尤列與其他革命黨人的故事,及他們深厚的情誼。(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26.jpg
900
675
在故居的墻壁上有著別樣的雕飾,可以看出尤列書香世家的背景。(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34.jpg
900
675
白龍黑瓦的屋檐,是尤列故居的一大特色。(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40.jpg
900
675
早在2002年,尤列故居便已被廣東省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注:尢同尤。(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159.jpg
900
675
這間順德村落里的古屋,曾經(jīng)走出過燦若星辰的歷史人物。(記者林仲儒攝)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31005/68-131005164205.jpg
900
675
順德城市網(wǎng)消息 (記者林仲儒) 近日,網(wǎng)友“你讓我發(fā)飆”在順德城市網(wǎng)論壇上發(fā)帖說道,他經(jīng)過北水村時發(fā)現(xiàn)那里原是近代歷史名人尢列的故居所在。不少網(wǎng)友紛紛跟帖,表達出對尢列故居的好奇。昨日(10月5日),順德城市網(wǎng)記者特意走訪了尢列故居,給市民們還原出該處的風光。
據(jù)了解,尢列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進三間,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351平方米。該建筑部分在上世紀60年代被毀,現(xiàn)僅存四柱大廳,234平方米。孫中山、陸?zhàn)〇|、周昭岳等人曾多次在此進行秘密革命活動。
尢列故居現(xiàn)在已被列為廣東省文化保護單位,有專人看護。想了解這位順德革命先驅(qū),可以到北水村里參觀。在北水村,超過一半以上的村民都姓“尢”,他們或多或少都能給你說出點尢列的故事來。
■人物生平
尢列(1866年—1936年),字令季,別字少紈,號小園,又號吳興季子,晚號缽華道人。1866年生于廣東順德縣北水鄉(xiāng)新基坊。十七歲時在上海參加洪門,二十二歲入廣州算學館,結(jié)識孫中山、鄭士良,常與孫中山、楊鶴齡、陳少白等暢談革命,時人稱之為“四大寇”。
1895年在香港參與組織興中會,名曰“干亨行”。曾先后參加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的籌劃工作。1900年赴日本,被選為中和堂會長。次年赴南洋,于各地組織中和堂分會,以聯(lián)絡華僑中工人與小商販,并在新加坡創(chuàng)辦《圖南日報》,宣傳革命思想。至同盟會成立,中和堂遂歸于同盟會。辛亥革命后,反對袁世凱稱帝,并組織救世軍進行討袁活動。1921年任孫中山護法軍政府顧問。后脫離政界,南返香港,居香港設皇覺書院講學。以教授蒙童為生。1936年9月扶病入京,面陳救國方略。不久病逝于南京,著有《四書章句易解》、《四書新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