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點40分,關永在吃過早餐后,開始了他一天的“木匠生活”。這是今年87歲的關永現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主題。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0.jpg
800
1066
這樣的“木匠生活”關永堅持了70多年。那一雙手,傷痕和老繭隨處可見,甚至都無法將手伸直。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1.jpg
800
1066
甚至吃午飯的時候,關永都習慣了駝著背,保持做木工的姿勢。“對我來說,蹲著吃飯已經習慣了。”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1-50.jpg
800
1066
雖然如此,對于關永來說,每天最開心的事依然是做木工了。老人說他自己也不知道還能做多久,總之能做就會一直做下去。說話間,他脫下鞋子,盤腿坐在了木屑堆上,笑得開懷。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2.jpg
800
1066
談話中,他總會回憶起過去的繁忙時光。“以前生意很好,有很多人來買木桶和木盆。現在前來購買的并不多。平均一個月賺的錢就夠吃早餐的,不過并不指望用這個賺錢,只是興趣所致,一份精神寄托。”關永說道。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3.jpg
800
1066
老人說,這幾十年間他來來回回搬過不少地方,自己已經記不清了,上一次他是在鬧市區開店,但是因為不太賺錢,所以房東不給他租了,他就搬來了這里,現在這家店已經開了五年了。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3-50.jpg
800
600
由于是興趣,現如今做木工是一種享受,并不著急,平均三到四天完成一個,有時也會慢慢做,有的做一年,有的做幾個月。雖然關永做桶的時間慢,但質量卻很好,用久了也不會發霉。這些是老人這兩個月的心血。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4.jpg
800
1066
老人的手工藝以及他對木匠的熱愛通過媒體已經廣為人知了。說著,關永把順德圖書館為老人拍攝的光碟,拿了出來。這個光碟和關于他的媒體報道都整齊地放在一個木桶里。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5.jpg
800
1066
拿起曾經攝影師拍攝的圖片,關永眉角都帶著笑。雖然已經不記得這是誰為他拍攝的了,但是這是老人最喜歡的兩張照片。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5-50.jpg
800
1066
雖然好多人都來找他,不過大多數都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他,知道他,所以來跟他聊天。真正來找他學手藝的寥寥無幾。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6.jpg
800
1066
老人說:“我爺爺把這門手藝傳給了我的父親,我父親又傳給了我,可是現在我卻無法傳給我的兒子了。”說這句話的時候關永望著門外,眼眶中含著淚,連聲音都帶著顫音。因為他兒子并不愿意接受這種木匠生活。
http://www.006323.com/uploads/allimg/150401/13-150401000007.jpg
800
1066
順德城市網消息 (見習記者李碩)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效率成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看重的因素。因此,為了提高效率,大批的機器生產逐步的代替了手工業生產。可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有這么一些老手藝匠人,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他們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事業,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那份難以割舍的情懷。生活在大良鑒海北路的手工木桶匠人關永就是這其中之一。
1944年,當時年僅16歲的關永與木工結緣,從此便開始了他的“木匠人生”。由于關永家從他爺爺起就以木工為生,所以教授關永木匠手藝的就是他的父親。幾十年來,老人靠著他的手藝養活了一家六口人。而今,已進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不僅將這份事業當成興趣,更是他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