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行業詐騙案件多發,企業須提高防范意識,部門須加大打擊力度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梁雯雯 通訊員周海民) 制衣行業是順德的傳統產業,其中均安牛仔已經成為順德產業品牌之一。然而,隨著產業的發展,產業內部的詐騙犯罪現象越來越明顯。昨日(5月27日),順德區人民法院通報稱,2012年,該院共受理合同詐騙案件23件,其中涉制衣行業的有11件,涉及犯罪金額近千萬元。
調研情況
空殼公司多,犯罪分子造假方式多
順德法院的調研分析資料顯示,制衣行業詐騙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善于制造假象,他們通常會在實施犯罪前,成立空殼制衣廠或布行,租賃短期場地,以合法外衣對外實施詐騙活動。順德城市網記者了解到,2012年,法院審理的制衣行業合同詐騙案件中,就有5件采用了上述詐騙手法。
此外,“放長線釣大魚”是該類犯罪的另一常用手段。犯罪分子通常采取先履行小額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手段,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后,又以賒購、分期付款等方式大量采購貨物,進而逃匿。值得注意的是,制衣行業詐騙行為還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得逞率較高。數據顯示,去年審理的合同詐騙案件中,有的被害人被詐騙次數多達34次。
現在的詐騙活動形式也越來越多樣,詐騙活動已經從合同環節延伸至制衣行業的原料采購、生產加工、成品銷售等各個環節。犯罪分子先詐騙到服裝輔料,繼而騙取服裝加工企業或個人簽訂加工合同,將布料和輔料交付加工。在沒有支付加工費的情況下,犯罪分子將貨物拉走,并以低于成本價出售給一些牛仔服裝檔口,收取貨款后逃匿。
原因分析
企業防范意識不高,給了騙子機會
針對制衣行業出現的詐騙情況,順德法院在審理案件中也對企業上當的原因進行了歸納。法院方面表示,詐騙案件多發與部分企業或個人缺乏規范交易安全保障制度和防范風險知識有關。有企業在交易中,不注重核實交易對方實際履行能力、資信狀況等,甚至偏信對方捏造的虛假身份、經營等證明材料。
行業內部分交易慣例不夠規范也是重要原因。據了解,目前,先收貨再支付貨款是制衣行業普遍存在的交易習慣。而這一習慣,正好為制衣行業頻發的合同詐騙犯罪提供了機會。
此外,隨著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規模較小的一些企業或生產個體由于競爭力較低,容易出現“饑不擇食”的情況,以致對欺詐行為缺乏甄別力。當然,詐騙案件多發與市場監管力度不足也是有直接關系的。有關部門對制衣行業詐騙行為打擊不足,容易讓詐騙者鉆空子。
應對之策
企業:進行交易前,多看看對方有沒有照
基于上述分析,順德法院作出相應的提醒。法院表示,要減少詐騙案件,首先是企業負責人要有防范意識,在進行服裝買賣交易時,應詳細查看對方是否有合法的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必要時可以到工商、稅務部門了解對方的真實身份、資信情況、經營情況等。同時,盡量避免采用“先交貨,再付款”的交易慣例。
二是增強維權意識,遇到詐騙要及時求救。詐騙者從詐騙貨物到銷售需要一定的時間,受害者要及時向相關部門報案,盡最大可能挽回損失。
部門:加大查處力度,嚴把企業準入關
此外,執法部門也需加大對制衣行業詐騙行為的查處力度。針對詐騙者利用開設空殼公司進行詐騙的情況,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嚴格把關制衣企業的準入條件,對存在潛在風險的企業進行重點審查。
當然,行業協會的作用也要充分發揮出來。目前,順德已建立了紡織行業商會、均安紡織服裝商會等行業協會。針對制衣行業詐騙犯罪頻發的現象,行業協會可以組織成員單位共同制定制衣行業的相關規范制度,實現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此外,法院還建議,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典型案例的通報,幫助成員單位提高防騙的意識。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