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順德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這座城市里,建筑、山水、飲食都滲透著濃濃的嶺南氣息,順德的春節更是嶺南文化的多元化的呈現。為此,順德城市網聯合順德本土文化學者李健明,推出春節民俗系列報道《李健明說民俗》,解讀順德的春節民俗。
團年飯的文化核心是“團”字,“團”的關鍵是以家庭為中心向生命原點作理想回歸的各種努力,并對一年來人生歷程、四季輪回、感悟積累某種程度的返璞歸真與提煉反思。人們借著暖意與酒意,親情與友情,盡情揮灑著所蓄不多的激情與豪情。
因而,團年飯在熱鬧與歡慶中顯得分外的圓融與深沉,寬容與隨意。畢竟,一年的足跡與心靈的漂泊終于在大年三十獲得身與心的重疊,在鞭炮斷續與香飄不斷的佳肴中得以體味最為簡樸的和美與歲月的靜好。這,是無形的安撫與友善的鼓勵。人們在春意日濃的家中,在血緣與親情的再度接續中得以慢慢升騰起邁出家門,走向遠方的勇氣與激情。
比起清明對親人的思念,中秋對月宮的遐思,冬至對先祖的敬重,大除夕的團年飯其實是對自個兒的嘉賞,對親情的感悟,對先祖的致謝,對天地神物的感恩和對彼此的激勵與對來年的暢想。
因而,團年飯就顯得有點隆重又不乏隨意。前奏重頭戲自然是祭祀天地神靈與歷代先祖,而必不可少的自是齋菜、公雞、果品與燒肉。
順德縣志記載:除夕,祀祖,家人聚飲,曰“團年酒”。圍坐過旦,曰“守歲”,相遺以物,曰“饋歲”。
在重大節日對先祖和天地神靈的祭祀,反映出人們對關懷庇護自身的各種力量的深沉敬畏與真誠感恩。順德人尤重于此。古書寫得清初:邑人最重祈禱,每鄉必有神廟,謂之鄉主廟。
古時祭祀,“諸侯之祭,牲牛曰大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普通民眾多以豬雞為祭品,既是古禮所限,更因隨手可獲,于是延續千年,漸成規例。
年末歲晚,人們到燒肉鋪,大師傅大多先問:拜祖先用?雇主肯定回答后,他都順帶搭上一塊骨頭,美名為“有骨有肉”、“子孫連綿”,其實,這或許就是不為人覺,延續久遠的古禮。在古代,“凡俎者,以骨為主。
骨有貴賤,殷人貴髀,周人貴肩,凡前貴于后”。以骨為俎中主體,且前部高貴于后部,足見尊前倨后的古人早已深悟部位的重要。如今,我們更多看重的倒是肉質而非骨頭所在部位。可見,如今祭祖燒肉大多連肉帶骨,似非大師傅以骨代肉,短斤缺兩,實為默默相承的悠遠古風。
祭祖后,大家圍坐餐桌。必備的主菜自是雞和魚。雞取其“吉”音與其爪“能爪能扒”的寓意,這實為當代寓意。其實,在傳統文化中,雞為德禽,即“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時不失者信也”,這文、武、勇、仁、信五德俱備的家禽作為人們供奉先祖神靈的供品,足見虔誠和尊崇。
魚則取其“余”與“游刃有余”的附會,兩者并舉,自是“(雞)吉慶有余(魚)”,期盼“吉祥止止”,也暗喻他們為“積善之家”,故能“必有余慶”,意味深遠,含而不露。
其他菜肴,多為隨家就便,并非一個程式,如發菜豬手、臘味、冬菇豬肉等,大多賦予民眾簡樸的愿望。不過,順德大多地方團年飯并不吃鵝,因這里流傳著一句俗話:團年劏只鵝,年年歲歲兩公婆。意謂一旦在團年飯吃上一頭鵝,則子孫式微,最后剩下孤獨老頭老太。究其原因,或許可從古人結婚時納吉用雁,后以鵝代雁,暗喻夫妻和睦,子孫連綿之意演繹而出來的禁忌吧?不過,開平市團年飯則照吃無誤。這,也是俗例各異,不可劃一。團年飯,人們更喜來點小酒,以烘托氣氛,“酒”諧“久”音,意謂“天長地久”,也為彼此一年的辛勞作真情犒賞。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