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人龍舞舞出順德人龍魂(資料圖)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鄭勇亮) 近年來每逢春節、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誕及其他大小喜慶節日,順德杏壇光華村都會上演人龍舞。明天(5月31日)的歡樂龍舟文化節活動期間,杏壇光華村的人龍舞將震撼上演。那么,人龍舞平時究竟是怎樣練就的?昨日(5月29日),順德城市網記者來到杏壇鎮光華村,一窺究竟。
光華人龍舞氣勢真恢宏
杏壇有6條“龍”,如火龍舞、板凳龍舞、金銀龍舞、花龍舞、彩龍舞、童子龍舞等,而光華村的人龍,是由人組成的龍,是傳統的人龍舞。
據杏壇人龍舞武館總干事李錫謙介紹,順德杏壇鎮光華村人龍舞,由數十人至一百多人組成人龍,龍長數十米。人龍分為龍躉(龍的底部)和龍身(龍面)兩部份。飾龍躉者,以肩部和腰部承托“龍身”;飾龍身的演員騎坐后仰躺在龍躉上,雙手揮動紅色綢帶作“龍爪”。其中龍頭由三人組成,一人雙手各持一只“龍角”騎坐在龍躉者肩上,另一人雙腳緊挾龍躉者腰部,上身懸空向前擔當“龍舌”。而龍尾由三人組成,一人雙手持“龍尾”道具騎坐后仰躺在兩龍躉者之間,最后的“龍躉”用頭頂其背部。
據悉,光華人龍舞分為整隊待發、猛龍出世、人龍起舞、躍出龍門、翻江逐浪、人龍翻飛、雙龍出海、盤龍昂首、叩門入洞、勝龍歸海等10個部份。表演者服飾整齊統一,用鑼鼓伴奏,氣勢恢宏。
180人舞人龍迎狀元回鄉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杏壇鎮光華村就已興起人龍舞,距今有150多年。同治十年(即1871年),光華村人梁耀樞金榜題名,高中狀元,乃廣東歷史上三大狀元之一。為迎接狀元榮歸故里,林升輝師傅與村里的武功高手們發起180人表演的人龍舞。之后,光華村每逢春節、元宵、五月初八天后誕及其他大小喜慶節日,都會上演人龍舞。
據李錫謙總干事介紹,光華人龍舞結合了民間南派武術洪拳的馬步腰力臂力融合的特點,吸收民間舞蹈、武術的元素發展而成。“人龍舞飽含龍的精氣和神韻,表演者隨著鏗鏘的鑼鼓節奏,表演各種舞段,人不能過少,要至少保持在30多人以上,否則就沒有了龍氣。”李錫謙說道。
據了解,文革時,光華人龍舞曾一度停演。1995年,在杏壇鎮政府、港澳鄉親和本村企業積極贊助下,一批年輕的光華人龍舞接班人脫穎而出,再次舞起人龍舞,并將其發揚光大。1996年以后,光華人龍舞年年參加杏壇鎮元宵大巡演。近10多年,人龍舞頻頻亮相各大型匯演,載譽而歸。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盛贊光華人龍舞為“中華一絕,別無他龍”。2008年6月份,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入選國家級“非遺”的佛山人龍舞正是以光華村為代表的“人龍舞”。
連夜訓練出演龍舟文化節
李錫謙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人龍舞武館的全體成員都在晚上集中訓練,為參加5月31日舉行的歡樂龍舟文化節表演作準備。
“人龍舞一次表演有10分鐘左右,要求一氣呵成,中途不需替換演員,所以表演者很耗體力,平時都要進行體能訓練。”李錫謙說到,光華人龍舞表演者自幼練習洪拳,都有一定的武功基礎,不但講究“形似”,更強調吸納龍的精神,融入人的靈氣,突出表現中國巨龍氣吞山河的民族精神。光華人龍舞形成了自成一體、深入人心的龍文化。
但是另一方面,李錫謙也坦言,資金經費上的缺乏是制約人龍舞傳承發揚的首要因素,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光華村的年輕人舞龍的人越來越少,或者有的家長在認識上產生了偏差,認為學習人龍舞會影響孩子的讀書學習。
記者同時了解到,由于人龍舞一般需100人左右,經費比其他傳統項目緊張,龍身一般由十四五歲的小孩擔任,稍大些便不行,每年必須培育新一批小孩“接班”。“其實近幾年政府對人龍舞的發展也有扶持,但是人龍舞這一傳統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還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支持。”李錫謙說到。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