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華蓋路商業街舊貌(圖片由區檔案館提供)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王卉林) 每天行走在大良,踏過的每一寸土地,你是否想過,它有著怎樣的過去,又何以得名?如果將城市比作一部史書,街巷路名就如分冊和篇目,是窺探過去及歷史的指引。
昨日(3月10日),順德書協主席、市政協委員李良暉,這位土生土長的大良人如數家珍般,對大良“有趣”的路名娓娓道來。
圖為20年初大良拆城墻修筑馬路(圖片由區檔案館提供)
繞順德城的“環城路”
現在的“鳳山中路”(體育中心到鐘樓公園那段)又稱為“阜南路”,李良暉說,一座城有四個城門,順德也一樣。順德縣城就在大良,當初設計的時候,大良也是有四個城門的,但實際上最終只建成了三個。其中,阜南路就是阜南門城墻拆后修成的。
“現在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對著的大花壇就是拱北門;縣東路舊一中位置就正東門,至于沒有建成的西門就是西山廟這個位置。”李良暉說,當時建西門城墻時發現一把大刀,勘測家認為這里不適合開辟城門,需要建一座廟,后來就建了關帝廟,就是現在人們熟知的“西山廟”。
李良暉手比劃著,從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北門到縣東路舊一中正東門,再到南門最后回到北門,這一圈城墻圍住的地方就是大良城內,而這一圈路就叫環城路。“上世紀20年代左右,全廣東開始拆城墻修馬路,大良城的圍墻也是那時候拆掉的。”
圖為七十年代的大良新路,現今的清暉路(圖由區檔案館提供)
清暉路又稱為“新路”
在大良,只要是年紀超60歲的老人,都知道大良有一條路叫“新路”,而這條路就是現在繁華熱鬧的“清暉路”。道路新修時都是新的,為何偏偏這一條要命名為“新路”呢?李良暉笑著說,既然有“新路”,那肯定相對應的有“舊路”。
李良暉所說的“舊路”就是現在的華蓋路。“很多人都聽說過華蓋路又稱為‘筆街’,但在筆街之前又成為崗邊路。”李良暉說之所以記憶深刻,是因為李家老祖宗的山墳就在崗邊路上。在現在華蓋路民信雙皮奶旁邊的露天茶座的位置,過去有座賀蘭古社,李良暉每次經過都會多看幾眼。
而這個賀蘭古社之所以有標志性意義,還與一個傳說有關。“曾經民間傳開,傍晚時分這個地方就有白骨精出現禍害人,所以人們晚上都不敢從這里經過,而是選取了更為荒涼的河邊行走,也就是現在叫的清暉路,有人問起從哪里來,人們都說從‘新路’走過來的,后來新路就成了地名。”
后來,據說被一個從江右到寶林寺來掛單的僧人德欽和尚施法收伏了,后來白骨精就不存在了。人們又開始平平安安的走“舊路”了,但“新路”這個名稱也就一直存在著,直到后來改名為“清暉路”。而德欽和尚也因此受到大良人的尊崇,他死后被塑了肉身,供在寶林寺里。
圖為舊時的伏波橋(圖片由區檔案館提供)
你不知道的“避債巷”
經濟發展,人民富裕,順德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個富饒的地方。但你知道嗎?在過去,大良還有一個地方叫“避債巷”。所謂“避債巷”,自然就是躲避債務的意思。“我小時候聽伯父講,我們是從‘避債巷’搬出來的,就很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李良暉說,“避債巷”其實是“豬仔巷”的別稱,而“豬仔巷”就在石洛路的附近。
過去,古樓十三鄉的人要進大良城都要走石洛路過伏波橋,所以當時很多商家就在石洛路附近賣起了生活用品。商家為了給出更多優惠,會允許賒賬,等到中秋或年末在給錢。而當時很多窮苦人家確實手頭比較緊,到了年末都還不起錢。但有時候又不得不進城辦事,所以為了躲避債務,只能“豬仔巷”一直向北乘搭擺渡往返,久而久之,這條路就變成了“避債巷”。
“過去的路名,既有迷信傳說,也有的見證了歷史發展。”李良暉說,這些路名反映著當時順德大良的面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記載著人們共同的記憶,應該讓世人多一些了解。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