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可以體驗種植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鐘柳梅) 悠悠和風,在田畔上摘蔬菜瓜果,農耕豐收的喜悅你是否體驗過?對于順德區農業局副局長葉彩潔來說,這種農耕豐收的喜悅在“植·得”大良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再次體會到了。
昨日(5月31日),位于輕軌順德學院站對面的“植·得”大良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正式揭幕,基地從去年年底開始籌備建設,以“植·得”為構思,倡導“有植才有得”的理念,主要為大良轄區內的青少年提供課外實踐活動、拓展訓練、學農活動、親子活動等服務。基地占地面積52畝,包括科技示范區、種植體驗區、拓展活動區、農產品和農具展示區、休閑觀光區五個園區。
當日,記者在大良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看到,涼瓜、冬瓜已經掛滿枝頭,茄子也已經長夠日子可以摘了,地里的通心菜長勢喜人,還有各種各樣的植物,譬如辣椒、紫蘇、艾葉等。此情此景,讓人情不自禁聯想到郭沫若先生曾道出順德桑基魚塘的農業特色的動人的詩句:“千傾魚塘千傾蔗,萬家燈火萬家弦”。
大良街道黨工委委員、共青團大良街道委員會書記孫麗麗表示,為了滿足青少年及其親子家庭體驗農業的需要,讓其體驗農業、了解農業、理解農業、發展農業,為了給青少年提供新型實習、就業崗位,“植·得”大良青年中心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應運而生。基地是由區農業局、街道農業和社會工作局、街道團委、大良青年中心通過聯合大地園林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佳道理農場等社會資源,以“青少年綜合素質成長”作為切入點建立的青少年戶外體驗實踐基地。
大良團委受訓學員走進基地,圖為一名學員在摘菜
葉彩潔很是感觸地說,摘桑果、下河抓魚、在泥地里玩耍……對于“60后”、“70后”來說,這些兒時的經歷都逐漸成為一種鄉愁,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曾經問她火龍果是怎么來的,即使手里有一捧稻谷也不知道就是平時吃的米飯,“‘植·得’大良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將生產、生活、生態結合在一起,不僅是針對青少年的科普基地,也是體驗日常勞作、品嘗有機農作物和體驗農家文化的地方。”葉彩潔說,這是區農業局和鎮街首次合作的項目,這種模式值得推廣。
據悉,“植·得”大良青少年農業科普體驗基地是繼大良青年中心涂鴉陣地的第二個戶外活動陣地。當日,基地也迎來了第一批體驗的學員,就是大良團委今年推出的“青年先行——團員大集訓”項目的第一期培訓班的學員,他們在基地開展系列戶外體驗課程。
當日,順德區農業局局長何允唐,團區委書記陳影然,大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農社局局長冼文生,順德區人大常委會大良街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楊潔珍等領導出席了基地揭幕儀式。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