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暴雨也澆滅不了大家參與的熱情。6月18日,“泊船瓜鄉 溯游黃龍”黃龍村第五屆睦鄰冬瓜文化節在黃龍村三豐河畔舉行,龍舟競速、水上市集、河畔音樂會、百人巧創冬瓜風味、瓜田勞作體驗……多個系列活動特色鮮明、生動有趣,村民群眾樂在其中、游客來賓樂而忘返。
當下,“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正在全省如火如荼地開展,黃龍村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不斷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并通過“睦鄰冬瓜文化節”進一步凝心聚力,成功樹立黨建引領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黃龍標桿”。
冬瓜不只是瓜,更是村民交流凝聚的紐帶
冬瓜文化節,最重要的就是冬瓜。黑皮冬瓜是黃龍村的特色農產品,以個頭大、囊少、肉質緊實、便于儲存等優點甚得青睞,遠銷在外,民間有“碧江出只雞,黃龍出個瓜”的美譽。種植黑皮冬瓜曾是黃龍村村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徑。
黃龍冬瓜“38.92公斤!恭喜張耀松種出最重瓜王!刷新大賽紀錄!”當天的活動上,在黃龍黑皮冬瓜種植大賽現場頒獎環節,耀松叔的臉上寫滿了喜悅與自豪。據了解,耀松叔為了讓冬瓜更好生長,將整個魚塘其他植物清空,讓“瓜王”獨占全部養分,相當霸氣,成為了冬瓜文化節上主角中的主角。
此外,陳錫心的152厘米長冬瓜獲長度第一名,為了讓冬瓜更好地生長,錫心叔不得不挖一個很深的洞讓冬瓜自由生長。周錦財的94厘米大胖瓜獲寬度第一名,郭科文的“哈密冬瓜”獲最趣致冬瓜獎。
“我家有個大冬瓜”黃龍黑皮冬瓜種植大賽是每屆冬瓜文化節的重頭戲,全村過百名的冬瓜耕戶都想自己的作品獲得一份殊榮,每塊瓜田都獲得精心地照料。同時,種瓜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榮奪瓜王稱號的耀松叔是第一年參賽,而多次獲獎的雪英姨已經開始將種瓜技藝傳授給孫子了。種出更大更好的冬瓜,已經成為黃龍村人的執念,每家每戶都在暗中較勁。
而除了種植大賽,黃龍村凝聚村民力量,已經將有參與意愿的村民聯合起來,成立了黑皮冬瓜農業合作社,并通過引進省農科所科研機構,開辟綠地用作黑皮冬瓜種植基地,專家定期為村民指導種植技術,并通過舉辦多屆冬瓜文化節、設計并推出文創產品、打造冬瓜文化主題公園等,不斷擦亮“黃龍黑皮冬瓜”品牌,打造黑皮冬瓜IP。與此同時,冬瓜宴、冬瓜預制菜等冬瓜美食也不斷推陳出新。
如今,以黑皮冬瓜IP為橋梁紐帶,黃龍村正聯動紅色資源、水鄉風光、智能制造等,打造集紅色旅游、智能制造、農田觀光、水鄉風光為一體、產城人文旅融合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黃龍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忠青介紹,通過冬瓜這個小切口,近年來,黃龍村打造出了黃龍IP,發展了黃龍文旅,讓其成為社區文化、社區經濟、群眾生活的“紐帶”和“連心橋”。
瓜為引水為媒,宜居黃龍更有魅力
當天上午,信號槍響,龍舟激進,船上10名槳手斗志昂揚,動作整齊劃一。
比賽中途,暴雨驟下,黃龍村三豐河上,龍舟競速依舊在上演,兩旁的村民有的打傘、有的躲在屋檐下,有的甚至淋個通透,堅持觀看和支持龍舟賽。
今年已經83歲的森叔,年輕時就喜歡扒龍舟,如今看到年輕后輩在這里比賽,心中深有感觸,年齡大,天氣不好也到現場看看,感受年輕的氛圍。“龍舟競速是今年的新項目,去年的水上拔河我也有參加,每屆的項目都很有意思,大家都搶著報名,遲了就沒有名額了。”黃龍村青年黨員梓浩是冬瓜文化節的忠實擁躉,每年都會帶著家人一起參加文化節。就連10年前到過黃龍的北滘社區居民梁女士,看到消息后也來到黃龍逛逛,發現這里變化很大,直言“大開眼界,沒有白來”,也對龍舟競速兩岸的環境點贊。
梁女士眼里的一河兩岸,其實在黃龍村69歲的村民林八妹眼里,2022年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順德全區一體推進以水美城、以水興城時,黃龍村積極響應。2022年3月1日,北滘鎮啟動黃龍村三豐河一河兩岸提升工程(二期)“清岸行動”,共清拆房屋81間,騰出美岸空間約13300平方米。當年11月就完成了一河兩岸示范段改造工程,河岸長度約550米,用地面積約4500平方米,清理五邊地19處,清拆違建物58間,貫徹“自然就是美”的思路,通過細節打造,還原生態鄉村底色,簡樸為主,建設條石步道、親水平臺、市民休閑小廣場,將原來水鄉記憶重現眼前,打造成既有水鄉特色又可悠閑娛樂的濱水綠化景觀帶。
黃龍村還對三豐河沿岸的排污口進行整治,鋪設污水管網對污水進行收集,一共建設污水管道538米將污水接入市政管網,整治河涌排污口36個。林八妹說,想起此前這里雜亂違章的建筑和荒地,蛇蟲鼠蟻聚集,環境臟亂差,連村民蓋房子都不愿意開北門。她直言,自己既是三豐河一河兩岸提升項目的見證者,同時也是這個項目的受益者。
黃龍村向來與“水”淵源頗深。黃龍村由黃涌、龍涌兩條自然村合并而來,“涌”即河流,村中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村民沿河而居,以水為生。因此,本屆冬瓜文化節的主題為“泊船瓜鄉 溯游黃龍”,主會場設于三豐河一帶,分為“漫活暢游水韻”“悅賞詩里河畔”“碧道拾憶黃龍”“鄉田野趣夏耘”四大板塊內容,設有22個活動項目,其中9個項目與“水”相關。
而如今,黃龍村通過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改善了群眾居住環境,解決了空置房屋安全、環境衛生等長期困擾周邊村民問題,而且通過溝通促進黨群團結共融,在群眾身邊打造出一個黨群交流、為民服務的新陣地,提升黨建引領成效。以一河兩岸為代表,黃龍村的人居環境越來越好,每位村民都自覺維護村中的美景。從前的黃龍村以水為生,新時代的黃龍村以水興村、以水美村!
黨群一條心,基層治理的良好循環
“種冬瓜和扒龍舟都是黃龍村的傳統,因此將它們作為文化節的重頭戲,一方面勾起村民濃濃鄉愁,另一方面也邀請了其他村居和結對單位參與龍舟賽,以賽會友,促進感情。”陳忠青如是說。
據統計,已舉辦5屆的黃龍村睦鄰冬瓜文化節共計超50個村居、企事業單位參與,集結600多名黨群先鋒志愿者及村民群眾組成文化節骨干隊伍,活動參與人次超10萬。“黃龍村睦鄰冬瓜文化節”成功打造為一張文化名片,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成果之一。本屆黃龍村睦鄰冬瓜文化節同時作為北滘鎮迎“七一”系列活動的排頭兵,拉開全鎮慶“七一”的序幕。
本屆冬瓜文化節對比以往四屆,規模再一次升級,更多活動項目、更多攤位、更長時間、內容更多元、游客數量更多,皆為歷屆之最。“我感受到冬瓜文化節一屆比一屆精彩,系列環節的設計越來越別出心裁、村民群眾的參與度越來越高、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社會各界對冬瓜節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黃龍村收到的點贊越來越多。”北滘鎮黨委委員梁詠妍作為歷屆冬瓜文化節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她表示如今黃龍村黨委和村民群眾一條心,凝聚力和戰斗力越來越強,形成了一個基層治理的良好循環。
黃龍冬瓜文化節的舉辦,著實離不開黨群一條心。相比往年,今年黃龍冬瓜文化節引入了更多村民參與其中。今年3月,黃龍村就開展公益微創投活動,為村民提出的冬瓜文化方案提供資金和指導。黃龍村黨委招募多元主體參與文化節,如:冬瓜合作社吸納新成員開辟新基地;“鄉村振興·冬瓜主題少兒畫展”“藝術點亮童心”“趣味冬瓜路”等由本村青年教師、大學生帶領50多個親子家庭創作冬瓜主題藝術作品,點綴了整個活動場地;發起攤位招募,超40家商家到場設攤,銷售過百種特色商品,除了傳統的冬瓜水、冬瓜干,還有新奇的冬瓜特飲、冬瓜主題文創等等,其中幾乎一半的攤位是由本村村民開設。
值得一提的是,由20多條船組成的“泊船瓜鄉”盛景是由村黨委、社工及村民挨家挨戶去借船、日以繼夜地修船、精心裝飾而成就的。“看見村民們連日奔波征集船只,把自家的工具拿出來修補船只,書記冒著雨去借船,這些場景真的令我很感動。”社工秀娟有感而發。
村民是黃龍的“主人”。黃龍冬瓜文化節只是黃龍村黨群一條心的一個縮影和例子。陳忠青介紹,以黨建為引領,以制度為保障,黃龍村創新構建“一核引領、多元共治”的鄉村治理模式,營造共建共治的“黨群共建公益微創投”格局。其中,“一核”為黨建引領核心,“多元”則體現為參與主體的多元、參與平臺方式的多元和場域資源資本聯動的多元。公益微創投以成立資金池、邀請村民投方案、做實踐的方式,推動黨群參與鄉村治理。
兩年來,黃龍村動員31個黨群組織開展公益項目64個,通過能力培訓、陪伴式督導等服務,提升項目人員服務能力。其中“街巷善治”服務項目,用好小額黨群共建種子資金,以“參與式共建”方式直擊社區環境痛點難點,成為黃龍村花小錢辦大事的重點民生工作。社區警調室、黃龍村樂善飯堂等項目相繼建成,村民們感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開展公益微創投項目以來,黃龍共開展公益服務1936場,服務覆蓋群眾32563人次,涵蓋弱勢幫扶、人居環境改造、議題共探等多方面,實現了黨群合力回應鄉村多元需求、資源高效對接、“自己家園自己建”,真正成為推動鄉村治理創新之“法寶”。
除此外,黃龍村還充分發揮黨員群眾在農村發展和治理中的主人翁作用,推動建設“樂善愛心長者飯堂”,“睦鄰冬瓜文化節”等活動,積極培育“巾幗奉心社”“黃龍龍獅團”等文化社團,黨群共建文藝晚會、家門口電影院、春風學堂等文化活動遍地開花。
編輯:萬家長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