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民俗和文化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劉歡 見習記者湛承姝) 一場大雨過后,原本暗沉沉的順峰山公園逐漸變得明亮起來。迎春亭里洪亮的說唱聲和銅鑼聲,把原本站在遠處牌坊下的人們從四面八方吸引了過來。
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這一天,除了賽龍舟、吃粽子之外,極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也是不能缺少的一環。為慶祝端午節,龍舟說唱省級傳承人陳振球和他的三個小徒弟受邀,來順峰山公園龍舟文化節表演說唱。
龍舟說唱是始于順德的一種吟誦式歌謠,運用大量日常口語,鄉土味濃郁。對于已經唱了40多年龍舟說唱的陳振球來說,這三天的表演并沒有什么特別。近三年,大小節日的活動場合陳振球都會帶著自己的徒弟,為市民表演這種已有260多年歷史的順德民俗活動。
古今結合,年輕人也愛古老民俗
陳振球胸掛鑼鼓,手持木雕龍舟,用他有些沙啞粗獷的唱喉,操一口地道的順德音,唱著那些自編自寫的的唱詞,“近日桂畔湖上歡聲響,正是飛舟逐浪耀城鄉”。壓著韻腳的唱詞像燒炮仗一樣不斷沖口而出,然后緩慢拖腔結束,唱到激情處,小鑼突然一擊,故作驚人之態。這樣的說唱方式簡樸平直,風格活潑,一曲畢,掌聲一片。陳振球人稱“輝叔”,順德龍潭村人,是有著40年說唱經驗的省級非遺傳人。
如果說輝叔的《龍舟奪錦》應了時節,增添了節日氣氛,那倫教九叔的《頌順德》便是讓順德人心情澎湃,自豪無比。“唱詞寫得真好,把順德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現狀融入古老的藝術中。”帶著孫子來參加龍舟文化節的古先生覺得,這樣新老結合的說唱形式很有看頭。
唱完一曲,九叔臉上的笑容依舊。“我們的民俗唱說很多時候唱的是古人舊事,這些只適合老年人聽,年輕人不愛聽。”九叔說,他希望他的說唱能有教育意義,讓年輕人愛聽,讓年輕人聽了能有所收獲。
說唱龍舟,我就是未來接班人
民俗是一個地方風情的展示,一個地方文化的延續。然而在今天,很多民俗的傳承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在龍舟文化節現場,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民俗表演者都年數已高,許多傳統民俗依舊姓“老”。而有的年輕人雖然對此也感興趣,卻停留在“看熱鬧”的層次。
談起傳承,輝叔略有失落地對記者說,現在很少有小孩能像他們小時候一樣熱愛這些民俗活動。“小時候,我們是追著老一輩表演者的演出去看,聽著他們唱,然后模仿他們的腔調。”但在輝叔看來,現在已經很少有小孩會這樣做了。
雖然年輕一代的積極性不高,但值得高興的是,由于政府的重視,民俗開始在學校普及開來。輝叔告訴記者,在杏壇文化站的籌建資助下,他們于2006年成立了龍舟說唱培訓班,接收了部分從學校推薦過來的學生。據了解,輝叔的三位徒弟就是杏壇麥村小學選拔出來的優秀小唱將。
臉上畫著淡淡的妝容,一手拿鑼,一手拿木棍,三個徒弟在眾人面前唱起龍舟來激情洋溢,眼神與音樂配合默契,三年的訓練和登臺演出讓他們的表演顯得很從容淡定。
起初覺得龍舟說唱有意思,每天至少3個小時的反復訓練,多少有些消磨了他們的耐心。要是有什么演出,他們還要周末不休息加強訓練,這都曾經讓三個稚嫩的小男孩對龍舟說唱止步,但是輝叔的堅持打動了他們,一次次的登臺演出也讓他們收獲了不少的掌聲,對龍舟說唱的喜愛也逐日增加。
在輝叔看來,三位小的接班人還沒能挑起把民俗傳統發揚光大的重擔。但是,新鮮血液的加入至少讓他看到了希望,這些年輕力量將有機會把這些民俗遺產相傳下去。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