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李志明) 順德的春節少不了傳統賀年小食,而這些小吃也最能體現順德的風土人情。因為,順德人喜歡自己制作這些食物,每到制作的時候必定全家出動,從這一刻起,一家人同心協力的的一幕幕畫面又再呈現……
在順德過春節,這些賀年小吃絕對不能錯過,對于順德人來說,能讓親朋好友吃上自己親手制作的賀年小吃也是一個送祝福的習俗。所以,到朋友家做客時,碰到這些小吃就盡管吃吧!
煎堆
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
其中,順德龍江煎堆用糯米粉搓合黏米粉搟薄作皮,爆谷花與炸花生仁加糖漿拌勻,捏成拳頭大小的球狀,將薄皮包餡捏緊,表面撒滿芝麻,入油炸至金黃色即成。由于它實心,呈圓球形,最能體現“煎堆轆轆,金銀滿屋”的吉祥意蘊,故歷來被奉為煎堆的正宗。龍江煎堆的來歷,包含了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據說某年除夕,一只叫“犭連”的怪獸竄到龍江,見人就咬。一名叫阿堆的熱血男兒心生妙計,于翌年年三十晚,用糯米粉塑成一顆人頭,內用滲上烈酒的鮮肉作餡,經油炸后畫上眉眼口鼻,嵌在披衣的草人身上。怪獸又來作祟,吃“人頭”后醉倒在地。阿堆等人經搏斗把怪獸擊斃,而在搏斗中,勇敢的阿堆不幸身亡。為了紀念他,人們在每年歲晚就油炸煎堆敬奉,并命名“煎堆”。
油角
油角又稱“角仔”,是廣東賀年食品之一。材料主要是糯米粉、花生、芝麻、砂糖等。制作方法是先用糯米粉搓成粉皮,切出成直徑約兩寸的圓形小塊,然后在中間放入炒過的花生、芝麻及砂糖,對折后在邊緣折出花邊。之后將油角放在熱油中炸成金黃色而成。油角的“角”可能是“餃”的意思。在某些廣東方言中“角”及“餃”的發音接近,而油角的形狀及制法亦和餃子類似。
笑口棗
笑口棗為圓球形,實心,外粘芝麻,表面有一裂口。笑口棗是廣東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種,因其經油炸后上端裂開而得名。笑口棗香甜暄酥,十分可口。順德一般的吃早茶的地方,都有笑口棗。同時笑口棗也是人們春節必備年貨之一。
蛋散
蛋散,蛋馓的俗稱,有的還稱之為翻角。是以面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落油鑊炸,炸到淺黃色時便撈起,蘸麥芽糖便可吃。
在舊時候,當每家人都準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窮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男主人望著一堆已經發酵好的面團發呆,苦思之下得:富人有富人的吃法,我窮也要做,為來年討個好兆頭。沒餡料做就把面團壓扁下油鍋也行。新年到了,當其他人來窮人家拜年時,窮人拿出那些小長方塊來招呼朋友們,大家都感覺很新奇,品嘗之下:“噢,那些小方塊——酥、脆、入口即化!好吃極了。來年我們也要做,請問這個叫什么名字?”窮人細想后說:“因為配料有雞蛋,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后來人們把小方塊改良,加入芝麻、南乳等其他配料,在小方塊中間下一刀,卷起做成麻花似的更加好看。
雞仔餅
雞仔餅原名“小鳳餅”,是清咸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制,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咬一口,只聽“咯咯”作響,濃香像一股決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再咬幾口,恍若引爆了一個香料庫,復合香氣從餡里迸射四濺,濃得化不開,直至進入了深度咀嚼階段,才逐漸分辨出蒜茸的辛香、南乳的鮮香、芝麻的油香、肥肉的甘香……
蘿卜糕
蘿卜糕是中式傳統的糕點,順德人春節吃蘿卜糕寓意吉祥如意步步高。對于很多順德人來說,這是家里每年春節都能品嘗到的糕點,有的是媽媽親手制作,有的是親戚互贈。雖然自己動手制作蘿卜糕有點繁雜和瑣碎,但是即使再辛苦,人們還是堅持從以前到現在的傳統,因為在大家心中,做年糕是個甜蜜的付出。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