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抑郁癥,社會要少一些歧視多一些關懷(圖片來自網絡)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王卉林) 近日,在容桂東湖公園湖邊,一位47歲的婦女因病厭世跳湖自盡,還好被好心市民救起;3月3日,容桂一位患有抑郁癥的老人離家出走,被找到時已經離世;抑郁癥離我們其實并不遠,遠的可能只是我們對它陌生的認識。
抑郁癥,到底離我們有多近?有人說和季節天氣有關系?這種說法是真的嗎?昨日(3月8日),順德城市網記者進行的走訪調查。
何為“抑郁癥”?大多數人概念模糊
那到底什么是抑郁癥呢?記者隨機對10位市民進行了詢問。其中,3位市民表示,曾經懷疑過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癥,但從未真正去就醫證實過;6位市民覺得雖然情緒變化大了,不過不至于“抑郁癥”這么嚴重;還有1位市民表示,自己身邊有人服藥治療。
“對抑郁癥的概念很模糊,不過自己情緒特別低落時會有擔心。”從事信貸工作何女士告訴記者,她并不是很清楚抑郁癥,曾經有一段時間工作壓力特別大的時候有想過看心理醫生,但是擔心別人知道后閑言細語,最后放棄了?!斑€好每次持續時間不長,經過適當調節就好了?!?br />
隨后,記者聯系了順德區伍仲珮紀念醫院心理衛生門診副主任鄭慶梅,她解釋稱,情緒不好到一種程度,達到醫學上的標準才能被稱之為“抑郁癥”。具體表現有情緒低落悶悶不樂(較輕的);記憶力下降、精神不好,全身沒有力氣,怎么調節都好不起來;比較嚴重的則是興趣的缺失,做什么都提不起勁,甚至連吃飯都覺得沒有味道。
全球患病率5%-10%,順德也呈上升趨勢
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鄭慶梅辦公室門口的候診者就沒有間斷過,還有人排隊等候。候診者中,既有上了年紀的老人,也有年僅幾歲的小孩。他們拿著病歷本靜靜的等著,并沒有太多情緒表露。
“根據最近的研究結果,目前全球抑郁癥的患病率達到了5%-10%左右,其整體呈上升趨勢。”鄭慶梅告訴記者,目前順德對于這方面還沒有詳細的數據統計,但根據日常的就診人數來看,也呈上升趨勢的。
對于患病人群上升的原因,鄭慶梅分析說,一方面是當下人們對抑郁癥的認識多了,也更重視了;另一方面也與調研的工具也有關,發現問題快。
鄭慶梅告訴記者,根據研究,20多歲是抑郁癥的高峰期,患病中以女性居多,其男女比例為1:2。針對于最近受天氣影響,不少人心情低落的情況,鄭慶梅表示,確實有部分患者會季節性復發,一般都是在清明節前后,但是并沒有科學依據表示病情一定與天氣有關系,“抑郁癥是一種很復雜的疾病,除了遺傳之外,還與諸多社會因素有關系?!?br />
患者病恥感重,為就醫率低主要原因
記者了解到,盡管有些市民被識別為抑郁癥,但是整體的就醫率卻不高。據悉,有些人是被家人強制去就醫的,但其心里并不承認自己患有此病。很多人認為這只是情緒不穩定的問題,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患者病恥感重。
“社會對抑郁癥患者存在普遍的歧視。有的市民知道什么是抑郁癥,也懷疑自己得了這病,但諱疾就醫,不愿承認自己得病,更不愿被別人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癥?!编崙c梅說,有患者即使被診斷出來患有此病,但擔心遭到非議,不愿意面對,也不愿意接受治療。
“其實,抑郁癥并不是民間所說的‘精神病’,大部分通過治療是可以康復的,一般治療2-4周后癥狀就會明顯改善。”鄭慶梅介紹到,抑郁癥第一次發病后,就有50%的二次復發率,隨之會有75%三次復發率、90%四次復發率,所以第一次治療很關鍵。否則延誤治療不僅使病情加劇,增加治療難度,增加復發率。
善用身邊資源,要及時進行自我疏導
“抑郁情緒就像心理感冒,是很常見的。每個人都有情緒低落的時候,這是正常的。”鄭慶梅說,只要是能讓自己放松的方式都是可取的,比如通過情緒宣泄、運動減壓、心理醫生咨詢已經善用身邊的資源,多與朋友、親人溝通等,抑郁情緒是可以排除的。另外,社會也要多一些接納,少一些歧視,讓患者消除病恥感。
另外,順德推行社會工作服務之后,也可以利用好這方面的資源,進行提前干預和心理咨詢?!敖^大多數社工都擁有心理咨詢師證,在這方面,他們也有一定的基礎,可以與醫院多一些聯系。”鄭慶梅建議到,社工在跟蹤服務過程中,若是發現有這方面的情況的人,可以建議對方及時就醫,進行有效轉接。后期的康復過程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