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的標志:漱南伍公祠
順德城市網消息 (見習記者朱振松) 在嶺南,歷來有著“順德祠堂南海廟”的說法,杏壇古朗的祠堂在順德的祠堂文化中擁有著特殊的一筆。日前,順德城市網記者來到古朗村,在這里,記者采訪了負責文物保護工作的伍時葉,這位從小生活在古朗的老人,向我們緩緩打開了古朗祠堂文化的“畫卷”。
在古朗漱南伍公祠銘文的伍氏傳說中,記者了解到,七百年前,大量的中原人士逃到了嶺南,與駐守戍邊的將士共同開發這塊蠻荒之地。由于生存條件惡劣,伍氏祖先在漫長的歲月中,在極其艱苦的生存斗爭中,求助于虛幻的精神力量來戰勝苦難,因而產生了各種膜拜的偶像,而得到精神上的支撐和族群的團結。
而為了銘記祖先的頑強精神,古朗村的伍氏族人通過建設祠堂來祭奠先祖,念懷先人。
伍時葉說,自己從小生活在古朗,看著許多的小樹苗變成今天的參天大樹,自己從小也感受著祠堂文化的熏陶,他說:“以前的文革時期,祠堂的確沒有什么人來拜神,自己都沒有飯吃,哪里還有余錢供奉呢?”
伍時葉介紹到,明清時期的古朗村建造了將近64間祠堂,可是現在僅存了15間,這十五間之中最完整呈現古朗歷史的就是漱南伍公祠。據伍老先生介紹,漱南伍公祠曾經是珠三角地區最大的祠堂,在1958年大躍進時期曾被拆毀,改革開放以后,政府才撥動資金修復,到了2011年4月17日,祠堂又遭遇了臺風吹翻了屋瓦,但卻依舊不倒,后來也多虧了政府和鄉親撥款翻修維護,才重新建好了宗祠。
但現在隨著政府的重視,并且開始治理保護村落文化,伍時葉感到十分的高興,但同時也表現出了自己的擔心,“每次村里在祠堂搞活動,無論是祭祖還是別的節日,都很少有年輕人來參加,這樣下去,祠堂文化很容易就失傳了。”伍時葉說,祠堂文化對于自己來說是一種安慰,而對于年輕人來說,則是一種激勵。他希望村里的年輕人能將這種祠堂文化流傳下去。
■延伸閱讀
杏壇古朗:千古水鄉悠悠情
杏壇古朗村,一個具有隱秘塵世美的“世外水鄉”。村內名勝古跡甚豐,素有“三關”“六寨”“五拱橋”之稱,還有古牌坊2座,黃簫養古墓1座。
進入古朗約幾百米,經過一個池塘,你會驚訝地發現:明、清、民國風的村居建筑比比皆是,而村民依然住在這些古老房屋中。漫步古朗村,走累了,你隨便在一個河堤的石板凳上坐下,都會驚訝的發現這居然是清朝光緒年間,村內一個舉人金榜提名的功德碑!
據了解,古朗近西江支流,杏壇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說法,村內水道縱橫,古橋座座。另外,古朗村還是順德著名的“長壽之鄉”。清朝時,有一位老人年過百歲,乾隆皇帝當時親自下圣旨紀念,至今還留有記載此事的“百歲坊”。到了現代,村中長壽老人仍然不少。
古朗村民大多是春秋名人伍子胥的后代,連一條普普通通的村小石道也是用300多年前伍氏族人從云南運來的上等大理石材鋪就。杏壇古朗村,在知名的旅游點逢簡村旁,但其風光、歷史古跡和文化積淀,卻一點也不遜色于逢簡。
另外,古朗村還是順德著名的“古樹博物館”,據不完全統計,村內有百年以上的古樹超過100棵,其中不少細葉榕更是重點保護對象。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