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古韻新生”杏壇非遺文化青創中心啟幕。
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根脈。
杏壇是千年古鎮,文化積淀深厚,在盡顯古韻今風的杏壇,優秀傳統文化已融入杏壇市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文化已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的名片。
5月30日,“非遺傳承 古韻新生”杏壇非遺文化青創中心啟幕儀式在逢簡水鄉舉行,標志著杏壇非遺文化和技藝傳承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歷史悠久的水網交織地,杏壇比較集中且完好地保存著楚越壯文化痕跡,其豐富多樣、斑斕多姿的民間藝術尤其引人注目。“人龍舞”、“龍舟說唱”、“鑼鼓柜”、“永春拳”、“龍母誕”等都是杏壇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
杏壇龍母誕。
一直以來,杏壇鎮高度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建設,杏壇的文教發展也得到了各方的關注與支持。為了進一步推動非遺文化的保育傳承,把杏壇千年璀璨文化保護好、傳承好、發揚好,杏壇非遺文化青創中心在逢簡水鄉正式揭牌。
據了解,杏壇充分利用好逢簡水鄉旅游中心載體,通過活化利用陣地空間,鏈接區、鎮、村三級的多方資源,以組織進駐、技藝培育、定期巡演、特色展示等多種方式,打造一個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新平臺、展示民間傳統文化魅力的新空間,為杏壇青年人才傳承非遺文化提供支持和服務。
授旗儀式。
值得關注的是,杏壇非遺文化青創中心的成立,讓杏壇傳統文化發展有了陣地,而杏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樣離不開優秀的新生代傳承人。當天,順德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鄭衛紅、杏壇鎮黨委書記孫春剛為高贊小學、麥村小學、逢簡小學、光華小學、昌教小學學生代表授旗,進一步推動八音鑼鼓、龍舟說唱、永春拳、人龍舞等傳統文化進校園,讓傳統文化技藝在年輕一代中發揚光大。
八音鑼鼓現場展示。
杏壇鎮人大主席黃永生表示,杏壇要通過成立非遺文化青創中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保護傳承的“強載體”,依托非遺文化青創中心的建設,組織更多青年人走進中心,聆聽非遺故事、感受非遺魅力、參與非遺互動,讓更多青年人愛上非遺、傳承非遺,讓杏壇非遺在現代社會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接下來,杏壇將編制未來3-5年的文旅發展規劃,在規劃中進一步深化細化非遺發展措施,同時投入專項資金保護非遺,推動杏壇非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實現與時代同頻,與社會共振,更好地融入群眾生活、走入千家萬戶。
■聲音
昌教小學黎耀翔
“雖然常常聽到長輩們提起杏壇非遺文化,但以前的我覺得非遺文化很陌生,也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非遺文化。”黎耀翔說,直到有一次,被父母帶去觀看杏壇的龍舟比賽,被龍舟隊員那種齊心協力、奮勇向前的龍舟精神所震撼到了,無形之中也就滲透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為此,他對杏壇非遺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幾年,學校開展了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也開設了一些非遺特色品牌活動,黎耀翔根據自己的喜好參與了書畫培訓。他表示,在日常培訓及課外活動中,不但學到了書畫的基礎知識,也對非遺文化越來越熱愛。
鑼鼓柜非遺傳承人代表梁健德
杏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龍舟說唱、八音鑼鼓、人龍舞、永春拳、龍潭龍母誕、北水神仙墟、青田燒奔臺、沙爆豬皮傳統技藝等非遺項目是杏壇的瑰寶,是杏壇珍貴的文化遺產。
梁健德認為,杏壇非遺文化青創中心的設立,讓杏壇非遺項目有了文化載體,提供了一個培訓學習平臺?!耙酝_展培訓、學習等都是零散、瑣碎的,現在有了陣地,在培訓、組織、練習等方面更加有序,組織效果更加明顯。作為鑼鼓柜傳承人,我們有信心做好非遺的傳承發展,讓非遺與現代社會接軌,使非遺文化成為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喜愛的‘群眾節目’、‘網紅產品’,讓非遺在潛移默化中走進人們的生活。”
杏壇鎮黨委委員成臻宇
杏壇非遺文化青創中心的成立,是推動杏壇非遺文化進校園的有力舉措,同時也是傳承優秀文化遺產的有效渠道。杏壇教育辦將結合各中小學“一校一品”特色,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從小學到初中實現全覆蓋。其次,對杏壇非遺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從各個學校挑選骨干教師,與非遺傳承人一起編寫非遺教材。此外,積極探索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新路徑,通過“非遺+研學”融合模式,讓非遺在研學游中得到傳承。
編輯:袁永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