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順建之美 圳相見”2024年順德區老舊建筑活化建設文旅空間推介會(深圳站)在深圳市南頭古城IF工廠舉辦,杏壇鎮向社會各界推介一批老舊建筑資源。
順德?杏壇,土地面積122平方公里,身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腹地,是珠江三角洲知名水鄉,千年古鎮。南宋時由夏、譚兩姓開村,以孔子講學的“杏壇”命名,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擁有龍舟說唱、人龍舞、八音鑼鼓、永春拳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杏壇鎮黨委委員黃保華向外推介杏壇古建筑。
作為沉積千年的歷史古鎮,這里文古內涵豐盛。祠堂、家廟、石橋等古跡遍布各村,處處小橋流水人家,擁有近600處古建筑,是順德區文物存量最大的鎮街。為了喚醒沉睡的文古資源,實現經濟社會與建筑保護利用的良性互動和發展共贏,上階段杏壇大力推動文保活化“杏韻守望工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藝術家、鄉賢、企業家駐點探索,實現了古建的煥新與蝶變。
位于逢簡水鄉的和之美學館,是祠堂煥新的典型代表。在區鎮兩級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和之美學館引入廣東閱生活科技有限公司,以創新思維與超前理念,將和之梁公祠活化為一間集咖啡、閱讀、藝術文創器物等具嶺南文化特色的美學展館。項目通過活化在地文化、水鄉文化、嶺南文化、祠堂文化與永春武術文化,承啟杏壇逢簡,打造順德的美麗后花園,靜享美學生活漫時光。
位于杏壇桑麻的“紅房子”,是文旅聯動的典型代表。桑麻·紅房子水岸生活空間,座落于杏壇鎮北街百年古村落中,最早的前身是清代的祠堂后在計劃經濟時代推倒重建成紅磚蠶房,現經口岸文旅集團聯合專業海歸設計團隊,在保留原建筑風味的前提下,融入新國風等多元設計理念,將百年歷史淵源的紅磚屋,重新設計修繕為多元藝術生活空間。項目在進行傳統建筑改造的同時,引入文創教育、藝術展覽、餐飲娛樂等多元千變業態以點帶面提升空間活力、文化活力和經濟活力,煥活傳統村落的人文歷史底蘊。
位于杏壇古朗的水鄉跡憶館,是藝術鄉建的典型案例。廈門理工文化發展研究院藝術總監、深圳藝術研究會會長伍時雄作為地道古朗人,始終心系家鄉、情牽故里,投資300萬元活化古朗村供銷社舊物業和老舊民居,通過空間改造、生態保育等方式成功打造出水鄉跡憶館,構建出一個大眾認識鄉村、理解鄉村、感受鄉村的藝術窗口。
以上只是杏壇眾多鄉村古建的一個縮影,全鎮30個村居600多處文古還有更多更優質、更飽含韻味的空間建筑有待開發。
杏壇水鄉憶記館。
接下來,杏壇將重點開發以下三大片區的老舊建筑資源,包括“長壽之鄉”古朗村、“狀元之鄉”右灘、“家廟聚落”昌教大宅門等。
古朗村一個隱身于嶺南水鄉的“世外桃源”。村內水道縱橫、古橋林立、古樹參天,素有“三關六寨五拱橋”之稱。擁有一座清代乾隆皇帝御賜的“百歲坊”,代表著古朗村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是又名為“長壽之鄉”。環境清幽、民風淳樸,這是古朗村的長壽密碼。漫步百年古朗,古徑阡陌,“引龍、起鳳、跨鰲、青云”等古橋錯落有致,橋下輕舟游蕩,兩岸獨具嶺南水鄉特色的建筑鱗次櫛比。
右灘村地處甘竹灘,是明狀元黃士俊的故鄉。得益于村的特殊地位與地理優勢,文古建筑保存得較為完備,還保留著當年的白石街巷及古祠、古廟、古樹。龍舟脊,鑊耳頂,水磨青磚,白石門框,貓兒窗,趟櫳門,門檐壁畫,白石基腳等清代建筑典型至今保存較完好。
目前“黃氏大宗祠、六祖殿、新街古村”組成了文古連片的開發區域,有可供開發的民居群共八間,面積在100--160㎡之間,具有較強的開發價值目前該區域與龍江左灘形成“左右灘”聯動,正在打造一河兩岸的文旅創新空間。
“家廟聚落”-昌教大宅門,又稱黎氏家廟古建筑群。位于杏壇昌教村,是清代大官黎兆棠(昌教潭頭人、慈溪太后干女婿)的故居及其黎氏家廟,建筑群緊鄰中心城區,是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約4000㎡。整座建筑設計獨特,有五道門出大宅門,內有房屋十多間,每間都有石天街,地面鋪街磚,而且每間有門相通,均采用青磚、石腳、木杉桁承架天門,每間均有兩廊,兩房一廳。大宅門內多處見有珍貴玻璃門窗及用木條組圖門、板墻。內有石雕、木刻、古畫、磚雕等。
編輯:袁永
通訊員:吳健華
順德城市網(www.006323.com)相關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及頁面設計、編排、軟件等)的版權和/或其他相關知識產權,均受中國法律和/或相關國際公約中有關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法律的保護,屬順德城市網和/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擁有。
除非中國法律另有規定,未經順德城市網書面許可,對順德城市網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或在非順德城市網所屬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出版、發行、播放、轉載、復制、重制、改動、散布、表演、展示)。
違反上述聲明者,順德城市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順德城市網法律顧問:廣東力創律師事務所 沈密律師